接訪干部譚明建:把群眾來訪當"家訪"
2012-07-09 08:31: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提要] 24年,他一直堅守在接待群眾來訪第一線,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甘當黨和政府的“減壓閥”、老百姓的“出氣筒”。他二十四年如一日,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對事業無私奉獻的品德,樹立了紀檢監察干部愛黨、愛民、愛崗、愛家的良好形象。
24年如一日,譚明建把群眾來訪當"家訪"
大眾網記者 趙新婷
山東省紀委信訪室副處級檢查員譚明建
譚明建接聽群眾上訪舉報電話
24年,他一直堅守在接待群眾來訪第一線,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甘當黨和政府的“減壓閥”、老百姓的“出氣筒”。他二十四年如一日,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對事業無私奉獻的品德,樹立了紀檢監察干部愛黨、愛民、愛崗、愛家的良好形象。
他,就是省紀委信訪室副處級檢查員、接訪干部譚明建。
當好“減壓閥” 做好“出氣筒”
譚明建時刻牢記自己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用他的話講,“入黨就要為黨干點事。咱是一名普通黨員,干不了什么大事,只能為黨分點兒憂,做點具體小事。”他每天接待上訪群眾往往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次,每次都面對面的向他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疑釋惑,疏導教育,化解矛盾,當好“減壓閥”。二十四年來,他先后接待上訪群眾數萬人次,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為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貢獻。
有一段時間,一些農村群眾到省紀委舉報中心上訪,懷疑村干部在村集體資金使用上有問題。譚明建對他們積極主動監督村務的做法給予肯定,并向他們介紹了現行的“村賬鎮管”農村財務管理制度,鎮里設有經管站,對行政村財務和財會人員進行統一管理,如有疑問,可以先去鎮里的經管站查詢。經耐心解釋勸說后,很多上訪群眾返回,再也沒有到省紀委上訪。
去年9月15日,因個人職稱問題多次上訪的七旬老人姜某走進了舉報中心。對于老人的陳述,譚明建盡管已經聽過多次,但還是熱情地勸老人坐下,倒上熱水耐心聽其傾訴。老人把整個事情翻來覆去說了幾遍,又選了幾份材料讓譚明建“幫助轉到有關部門”后才起身離開。其實姜某的職稱問題該調查的都調查了,已經沒有任何政策可落實,但譚明建還是耐心地聽群眾傾訴,疏導他們的情緒,化解心中的不平。
來省紀委舉報中心上訪的人中,有許多是帶著怨氣而來,有的甚至采取過激行為,直接把怨氣撒到接訪人員身上,對接訪人員進行辱罵和攻擊。遇到這種情況,譚明建始終堅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心甘情愿做老百姓的“出氣筒”,以自己的真誠一次次打動上訪群眾。一次,一名上訪群眾由于個人訴求得不到滿足,就對譚明建惡語相加,并抓住他胸前衣服不放,譚明建始終保持克制、冷靜,耐心解釋勸說,直至上訪群眾主動松手離去。
群眾利益無小事 把來訪當“家訪”
“我干的就是這個活,就是要了解群眾訴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正如他經常說的“要把群眾來訪當‘家訪’”一樣,他始終用耐心、細心和真心接待上訪群眾,幫助解決困難,以自己的行動贏得上訪群眾的信任和愛戴。一名干部受處分后對自己被安排在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不滿,多次到各級部門上訪,要求重新為其安排工作。
譚明建通過調查得知,這名干部家庭確實困難:一家4口,母親癱瘓在床,妻子因工傷失去勞動能力,女兒讀高中,一旦他下崗,家庭將失去唯一的經濟來源。雖然組織上對這名干部的安排沒有什么問題,譚明建考慮到其家庭情況,仍積極協調當地對這名干部重新進行了安排,當事人的家庭風險化解了,再也沒有上訪過。
“群眾的利益沒小事”是譚明建在多年接訪工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他認為,有些事在自己看來是件小事,放在上訪群眾身上卻是件大事。一次,一位村民不遠百里、騎自行車到省紀委上訪,反映村支書通過村大喇叭辱罵他。為一件“小事”驅車近百里上訪,譚明建意識到這件“小事”并不“小”,認真作了登記處理,要求當地紀委對村支書進行批評教育,使那位村民滿意而歸。
在接訪過程中,譚明建有個習慣,他總是與群眾促膝而坐,“你坐到了桌子后面,就坐到了群眾對面;你坐到了群眾堆里,就坐到了群眾心里”。為把信訪工作做到群眾心里,他兜里經常備有零錢,每當遇到身體狀況差或經濟條件不好的上訪群眾,就悄悄塞給他們,讓他們乘車、吃飯用,讓他們相信是真心地幫助他們。一位老者拿著終審判決書到處上訪,盡管法院已對事實有了明確認定,但老人仍希望通過上訪改變結果。譚明建接訪后,耐心向老人解釋。臨走前,得知老人生活比較困難,就從抽屜里掏出一個裝有零錢的塑料袋塞給他,又將老人隨身攜帶的水杯加滿水。老人感動地走出舉報中心,再也沒有來過。
他像不知休息的機器 一年接待上訪1160起
接訪這項工作,很多同志都干過,但堅持幾年的不多,而譚明建一干就是二十四年。他二十四年如一日堅守在群眾來訪接待一線,與最基層的困難群眾、弱勢群體打交道,忍辱負重、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工作,從未向組織、向領導提出過調換工作。他熱愛本職工作,熱愛信訪崗位,多次自豪地說:“這個崗位需要咱,老百姓需要咱”。
為方便遠道而來的上訪群眾,譚明建堅持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上班后便緊接著接訪、登記、核查,還要接聽舉報電話,有時連口水也顧不上喝,常常午飯都來不及吃,就像一臺不知休息的機器,忙碌而辛苦。有這樣一組數據:2011年一年時間,譚明建就接待群眾上訪1160起,其中集體訪207起,集體訪總人數1903人,接聽舉報電話超過2000個。只要群眾需要,他就加班加點,群眾不離開,他就不下班,遇到節假日、休息日值班,他總是照顧室里年輕同志,主動多承擔值班任務。他多次在敏感時期帶隊到北京值班,協助中央紀委處理我省進京上訪工作,順利完成任務。2010年母親患病住院,他克服家庭困難,堅持夜里在醫院值班,白天到單位上班,從未請過一天假,從未向室里任何人說起。
近年來,群眾上訪對象復雜,反映問題多樣,而且隨著社會發展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接訪任務重,對接訪人員的素質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譚明建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和鉆研業務。他對信訪政策如數家珍,一些接訪部門的電話張口就來;他總結出一套接訪處理竅門,一些上訪群眾總是帶著怨氣而來,帶著微笑而去。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