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洋:帶著母親去上學,竭誠為報三春暉
張德洋,年少時家庭突遭變故,父親去世,母親病重,14歲就撐起了一個家。從高中、大學直到參加工作,他始終把臥床的母親帶在身邊,不離左右,悉心照料。在單位,他是一名敬業員工,在家里,他是母親的專職“護理員”,十幾年如一日,從不抱怨,孝心如初。
帶著母親去上學,竭誠為報三春暉
張德洋,年少時家庭突遭變故,父親去世,母親病重,14歲就撐起了一個家。從高中、大學直到參加工作,他始終把臥床的母親帶在身邊,不離左右,悉心照料。在單位,他是一名敬業員工,在家里,他是母親的專職“護理員”,十幾年如一日,從不抱怨,孝心如初。
他的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在生下姐弟倆后,都是出了月子就重返教職崗位。在生下姐姐后,有次下雨天背學生趟水過河落下了病根,后來慢慢發展為全身類風濕,關節嚴重變形。起初母親只是陰雨天渾身發痛,生活上還能照顧自己,但是,在張德洋初二那年,父親病逝,沉重的打擊讓母親病情加重,發展至癱瘓在床、無法自理。此時,姐姐遠在外地求學,難以抽身,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14歲的張德洋身上,他義無反顧地扛起了家里的重擔。因為平時住校,對他來說,見到母親便成了一種奢侈,每當放學的時候,看見其他同學都由父母接走,他多想母親能夠出現在自己身邊,摸摸他的頭,說句溫暖的話,但是他了解自己家的情況,也盡量不給母親添麻煩,每次都是自己背著書包,獨自走在上下學的路上,這一走就是好幾年。
母親平時由親戚代為照顧,等他周末放學回家后就親自上陣,此時的他才十幾歲,但是,生活的重擔早已讓他早早地就比同齡人成熟起來,在別的同學打球、打游戲的時候,張德洋便早早地學會了做飯、洗衣服這些家務活。在老師眼中,他是一個憨厚老實、學習刻苦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他是熱心、勤快的好同學;在親戚眼中,他是一個自尊、自立的好孩子。對張德洋來說,年少時,能和小伙伴們出去玩,是一種奢侈,但是他從不抱怨,“因為我是媽媽的‘定心丸’,是家里的頂梁柱,離不開、走不得。”
張德洋喂患病母親吃飯
帶著母親去上學,一人撐起一個家
上高中后,他發現給母親留的飯菜都沒有好好吃,再加上擔心母親獨自在家太孤單,張德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母親去上學”。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但是因為要強,張德洋從來沒有申請過,他說:“我不想別人可憐我,我有手有腳,母親又在我身邊,我是很滿足的,還沒有達到需要大家資助的地步,也不想成為國家的負擔。”此時,張德洋和姐姐都在上學,家里的開銷全靠母親的積蓄,平時除了交納房租以外,剩下的錢,他都是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高中的學習壓力很大,他盡可能平衡好自己的狀態,盡管生活清貧,壓力巨大,張德洋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學業,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他考上了山東農業大學。
張德洋要去泰安上學,生病的母親就無人照顧,他就又把母親帶在了身邊。“求學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有母親在身邊心安。”大學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充裕,張德洋在照顧母親的同時,在學校找了一份兼職,來補給生活費。所以,從上高中起,年僅16歲的張德洋就懷揣著一份堅毅、一種感恩,把生病的母親帶在身邊,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母親,不離不棄,用責任和堅強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用不一樣的行動書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張德洋照顧患病母親
照顧母親與工作兩不誤
大學畢業后,張德洋應聘到開發區東岳汽車上班,并在當地買了房子和母親共同居住。2012年,母親病情加重,張德洋每天為母親喂藥、擦拭、服侍大小便,中午休息的時候,抓緊時間跑回家給母親做飯。為防止意外情況,他把家里的鑰匙給了一位比較要好的同事和一位物業管家,方便他們幫忙照顧。
張德洋怕母親獨自一人在家無聊,就養了一只小狗,每天張德洋上班的時候,就是小狗陪伴在母親身邊。張德洋母親說:“每次聽見小狗叫,就感覺自己還活著。”日復一日的生活,讓張德洋的母親苦不堪言,但是為了孩子們,再難也得挺著。張德洋說:“我也知道我媽太痛苦了,但是沒辦法,我在這就這一個親人了,有媽媽在身邊,我才有家。”
每次社區工作人員去張德洋家里,他母親總是哭著說:“都怪我,要不是我,孩子早就結婚了,是我拖累了他。”但是張德洋總是拍拍媽媽的手,寬慰地說道:“您就放心吧,肯定給您找個兒媳婦回來,讓您抱上大胖孫子。”此時母親也會哈哈大笑,但是眼里噙著淚水,母子倆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在我心里,母親是一名英雄教師,照顧母親是我的義務,她在一天,我就全心全意照顧一天。”張德洋用15年的守護,深刻詮釋了一顆赤誠孝心的堅定和質樸,用無言的愛,傳遞著人間最美的善意和溫暖。
張德洋照顧患病母親
熱心公益,關注老年人
張德洋在照顧母親的同時,還熱衷于做公益,積極參加
社區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就在去年,社區發起了一起養老互助圈征集意見活動,通知一發出,張德洋就第一個來報名。因為自己長期照顧母親,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經驗,在交流會上,他積極發言,發表了自己對養老互助圈的看法和可行性預判。“我自己照顧母親,在生活上還是有很多不便之處,我希望咱們社區能夠成立這個養老互助圈,幫助更多的老人和家庭能夠渡過這個難關,不管這個想法最終是否能夠實現,我都想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自己這么多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對大家有用,哪怕有一點點用處,對我來說也是積了很大的功德。”張德洋在交流會上說。他現場為各位老年人和志愿者們分享了這十幾年照顧母親的經驗以及自己的心理路程。“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的養老互助圈就是為這樣的家庭服務的,張德洋的事跡為我們提供了素材,我們社區以后如果開展了這個項目,希望能聘請張德洋當我們的業務顧問。”志愿者中最年長的邊大叔開玩笑地說。
張德洋不僅在在孝敬母親這方面盡心盡力、毫無怨言,在社會大愛這方面,也是我們敬佩的對象。他把對家庭的擔當與對社會的責任緊密聯系在一起,以身作則,立身為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張德洋請醫生上門為母親看病
母親去世,生活還在繼續
就在前段時間,張德洋的母親突然因病去世,他獨自為母親料理了后事。雖然母親已經過世,但是生活還在繼續,張德洋重拾心情,重回工作崗位。
前段時間在街上碰見他,他依舊是那個憨厚的模樣,問他現在生活怎么樣了,他說母親的事情差不多已經辦完了,只是單位效益不好,還在休假中,但是現在打算去跟別人學門手藝,目前打算跟人學蒸饅頭,以后開個饅頭店。問他還想開診所嗎,他笑笑說:“開是肯定得開,只是現在資金不夠,先攢攢錢吧。”說完他憨厚地笑了笑。
即使生活再苦再難,也不能壓彎他的脊梁,生活賦予了這位年輕人堅毅的品質、樸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每次見到他,都是一臉憨厚的笑容,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相信這位樂觀向上的年輕人,在經歷過風雨以后,很快就能迎接自己的彩虹。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