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芝:久病床前有孝媳
她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婦女,六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的公公,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她的孝心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被村民傳頌。2021年5月8日,在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大汪村舉辦的“2021年學黨史傳家風暨好媳婦好婆婆表彰大會”上,我們見到了這位孝順的好兒媳——張全芝。
張全芝,女,1972年12月出生,棗莊市嶧城區人,群眾,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大汪村村民。
她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婦女,六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的公公,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她的孝心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被村民傳頌。2021年5月8日,在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大汪村舉辦的“2021年學黨史傳家風暨好媳婦好婆婆表彰大會”上,我們見到了這位孝順的好兒媳——張全芝。
無私奉獻為了家
張全芝1972年12月出生在臨沂,1997年嫁給家住嶧城區古邵鎮大汪村的孫中國。隨著女兒、兒子的出生,經濟壓力的增大,張全芝就和丈夫在家種了4畝大棚,每天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生活著。
2012年婆婆被查出肝癌,為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又加上了一根壓彎脊梁的稻草,四個多月的治療,好幾萬的負債,依然沒能挽留住婆婆。屋漏偏逢連夜雨,2016年張全芝的公公突發腦梗死,經過多方搶救,生命挽留住了,可是卻落下了后遺癥,讓公公成了不能說話不能行動的人。公公孫晉孝是一位退休教師,十分注重自身素養和生命價值,突然無法自理,讓他心理一時無法接受,脾氣也變得古怪,不會說話就鬧情緒,不吃飯。張全芝就和丈夫孫中國一刻也不離身的照顧、開導,和他說說外面的事情。為了方便喂飯,張全芝夫婦又購置了護理床。
張全芝的丈夫孫中國,有一個姐姐兩個妹妹,姐姐嫁的近,妹妹們離得有些遠,每人家里也是一大堆的事……有時候姐姐妹妹也想接公公去他們家,讓張全芝休息一下,可是張全芝卻說:“誰家也不去,就讓爸在家里,咱姐和妹有時間就來家里陪陪爸就行,再說,爸去了肯定會覺得不方便的。”每次看到張全芝捶腿揉腰,孫中國都覺得很心酸。他說:“這些年,多虧了她,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支撐住這個家,為了老人、孩子,為了家,她一年到頭沒歇過,我真的很心疼。”
每天起床后,張全芝就把丈夫給公公換洗下來的衣服洗了,做好飯,接下來喂公公吃飯、吃藥、翻身、按摩,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這是每天都要做的,每個季度還要帶公公去進行養老金的發放認證,并且每年要帶公公去中醫院體檢一次。
張全芝說,平時在家里不覺得,但每次要出門的時候是最使喚人的,出門前要準備一堆事項,車要鋪得盡量厚點、舒服點,怕公公躺在上面時間長不舒服,兩個人還不敢抬,每次還要找左鄰右舍幫一下忙,多個人搭把手穩妥些,到了醫院就找護士,各項檢查后,再折騰一番后回來,每次出門感覺都像打了一場仗,人都要虛脫了一樣。
問起張全芝覺不覺得生活苦,在娘家沒吃過什么苦,嫁過來卻這么的辛苦。張全芝說:“說真的,這沒有什么苦不苦的,人總會有老的時候,現在你怎么對待老人,以后你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你,做人都是憑的一顆心,一顆真心,一顆孝心。婆婆去世了,現在有公公在,不論他怎樣,這個家就還是完整的。”
久病床前有孝媳
自公公腦梗死至今,已經6年了,張全芝一直在公公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地里無論多忙,張全芝都不敢把公公獨自放在家里,他和丈夫總要錯開時間在家照顧公公,就怕公公渴了、餓了。
張全芝經常對自己的丈夫說:“公公今年76了,牙齒也掉了,做飯要做軟糯的,由于長期躺著不活動,還得做易消化的。沒事的時候要經常給他按摩,預防痤瘡,室內的環境衛生更得做好,公公一輩子為人師表,不能到老了,自己沒有行動力了就讓他生活得不舒心,只要我們能想到的,就要盡可能地做到、做好。”
問起張全芝多久回一次娘家。張全芝說:“哪敢回啊,自從公公生病,一年回一次,最多回兩次娘家,還是早晨六點走,下午四點就得回來,這幾年就沒在娘家過過夜,就這樣還得讓我姐或者我妹來照顧著,不然不放心去。”
六年時間,2000多個日夜,幾乎天天不離身地精心照料公公,不止是家人,鄰居們都夸張全芝:“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像張全芝這樣天天把公公的吃喝拉撒照顧得面面俱到的好兒媳,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兒媳婦不容易。”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張全芝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孩子對爺爺都很孝順,每次放學回家后,都會幫著照顧爺爺,給爺爺喂飯、喂藥,兒子也幫助給爺爺擦洗,按摩。
“今天,我們在這里對張全芝進行表彰,希望我們全村的人都能夠向她學習,大力弘揚孝文化,讓更多的正能量引導我們更好地去生活。”大汪村黨支部書記張劍寶說。
“張全芝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不怎么愛說話,但她把自己的孝順體現在了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著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老人,她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大汪村村民李艷說。
張全芝的事跡在村里被大家廣為傳頌,鄰居們都說她不容易、孝順、賢惠,她用愛心呵護著家、用無私譜寫著人生、用自己的行動抒寫著“孝”的樸實無華。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