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女,1974年8月出生,廣饒縣大王鎮崔寨村村民。年幼時,劉華的父母將她過繼給了二娘二爺,養父母將她撫養長大。這些年,劉華的養父母、婆婆、生父母接連生病。生活的磨難和重擔并沒有把劉華壓垮,她用實際行動譜寫出了一曲“孝”的贊歌。
劉華為養父洗臉
奔波輾轉照顧五位老人
時間倒撥四十年,當時年幼的劉華長得十分惹人憐愛,她的家庭有著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她五口人。因為體諒到二哥二嫂膝下無子女,劉華的父母便將她過繼了過去。從那時起,劉華便跟著養父母一起生活。
在新的家庭中,劉華的養父母用心照顧著這個“得來不易”的女兒。那個年代,物資匱乏,但劉華的養父母從未虧待過她。“好吃的都先給我,好看的衣服也都是比別人先有。”養父母的好,劉華一直記在心里。
1997年,劉華結婚嫁人,和崔寨村賈榮興組建了家庭。幸福喜悅的日子沒過多久,沉重的打擊便接踵而來。早在1989年,劉華的養母就被查出乳腺癌,但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術后沒有跟進化療。1999年,癌細胞多發性擴散,養母治療一年后不幸離世。養母的離世,讓劉華意識到盡孝要趁早,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2007年,劉華的婆婆因腦血栓留下了后遺癥,手腳不聽使喚;2015年,劉華的養父突發腦溢血,后因繼發腦梗導致患上老年癡呆;2016年,劉華的親生母親在集市上又突發腦溢血,治療無果后也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2019年,生父兩度手術……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劉華有些手足無措,她所有的時間都輾轉奔波在對五位老人的照顧料理中。
多年來,她盡心盡力照顧老人,即使遇到困難也從不在他們面前表現出來。如果老人家心情煩躁有悶氣,她就聊天開導。老人想吃什么,她第一時間購買制作。母親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感慨自己生了一個好女兒。
劉華一邊為養父洗腳,一邊與養父聊天
養父癡呆后悉心照料
2015年,劉華的養父住院治療長達一個月,劉華就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放在鄰居家,與丈夫每天吃住在醫院里輪流照看老人。“有時候,我把孩子鎖在家里,孩子要到院子里上廁所,因為打不開門急得尿褲子,哇哇大哭。”
養父因繼發腦梗導致患上老年癡呆,喪失了基本自理能力,心情不好的時候對身邊人惡語相向。“雖然知道他是因為患病,但是他罵我時,特別是在醫院的時候罵我,讓我內心很委屈。”說起這里,劉華眼里泛起了淚光,“知道是這個病引起的,不停地寬慰自己。”
后來,劉華把養父接回了老家,劉華的哥哥幫忙照料。“開始很不放心啊,我哥一晚上過去看他好幾次,有的時候,凌晨兩三點給我打電話,我就得趕回去。”
劉華在養父的房間里安裝了監控,24小時關注著老人的情況。“有的時候,他晚上不睡覺,就在那里剪衣服。”劉華稱,養父的這個病,有時看上去和沒事人一樣,但是做出的行為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由于養父生活不能自理,劉華實在不放心,2020年3月,她干脆把養父安置在自己家里,每天為養父端水喂飯、換尿褲倒尿袋、擦拭身體、做康復鍛煉,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落在了劉華身上,日復一日,這些瑣碎的事情成為劉華生活的主要內容。
初中文化的劉華卻是遠近聞名的“蘑菇專家”
負重前行家庭事業兩頭忙
生活總要繼續下去,劉華暗下決心要給老人們更好的生活。 2015年,劉華和丈夫開始經營食用菌農場,因為勤學苦干,技術過硬,夫妻倆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專家”,經營的30畝食用菌農場被評為“山東省巾幗居家創業就業脫貧行動大姐工坊”“東營市新型農民(市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東營市家庭農場示范場”。2020年4月,劉華家庭農場掛牌開業,點燃開業鞭炮的前一刻,劉華接到電話——養父大便失禁,屎尿涂了滿床。心急如焚的劉華顧不上其他,趕回家給老人擦洗身子,收拾床鋪……
家庭事業和照顧老人到底怎樣取舍,成了堵在劉華心口的又一個疙瘩,“鎮上領導開導我說,孝老不一定要守在跟前,給老人創造好的生活條件才是最重要的。”5月,在考察了多家養老機構后,劉華把養父送到了鎮上的愛心之家護老院,每周都帶上蘑菇、西紅柿等蔬菜到護老院看望老人,給老人按摩身體,陪老人聊天散心,看到養父的精神和身體狀態在護老院越來越好,劉華牽掛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養母去世,婆婆、養父、生父、生母相繼患病,三家老人,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農場的經營,這些并沒有把劉華壓垮。提及未來,劉華笑著說:“我就想把農場搞好,多掙錢,多給老人們買幾件好衣服,買些好吃的。”只有初中文化的劉華沒有什么華麗的言語,只是牢記“老人養我們小,我們養老人老”這句刻在骨子里的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孝”的中華傳統美德。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