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婆婆照顧癱瘓兒媳 23載書寫婆媳佳話
劉洪蘭,女,1947年8月生,濰坊市昌樂縣朱劉街道朱劉西社區居民。23年來,她無微不至地悉心照料癱瘓在床的兒媳蔡偉花,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婆媳佳話。
照料公婆本是一名兒媳婦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對于昌樂縣朱劉街道朱劉西社區的劉洪蘭老人和兒媳蔡偉花來說,23年前的一場重病卻將她們之間的照料關系對換了。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畢竟兒媳不是自家人,要讓婆婆把她當作親閨女對待,恐怕也很難做到,但劉洪蘭做到了。
劉洪蘭生活照
兒媳突患病 婆婆堅持不放棄
劉洪蘭,是昌樂縣朱劉街道朱劉西社區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1997年,她的兒媳,年僅29歲的蔡偉花因為連續頭疼住院檢查,最終被診斷患有腦瘤。這對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無疑是晴天霹靂。在經過多次濰坊、北京的往返治療后,面對巨額的醫療費用,面對依舊毫無意識的病人,全家人陷入了繼續堅持還是放棄治療的困難抉擇中,在蔡偉花自己的父親都要放棄的時候,婆婆劉洪蘭成了兒媳最堅強的后盾。經過后續多次治療,蔡偉花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從此癱瘓在床,而因為治病,家里也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外債。
為了養家糊口,兒子只能外出打工。從此,照顧兒媳的生活起居成了劉洪蘭生活的全部。她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床,給兒媳婦翻身、喂飯、按摩手腳、換洗衣物,還要撫養六歲的孫女,照顧年邁的老伴兒,料理全部的家務,直到晚上十點多鐘才能睡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再年輕的她總是累得氣喘吁吁,卻從無半句怨言,她這一堅持就是23年。
“就覺得偉花太年輕了,還不到30歲。那時候孩子姥爺就說,你們又不是沒出力治療,好就好,不好你們也盡心了。我說,哥哥,不行,咱就是砸鍋賣鐵的也得給她看,她年輕還有孩子,孩子不能沒有娘啊。”在描述當年和兒媳父親的對話時,劉洪蘭依然哽咽難耐。
二十三年如一日 白發蒼蒼扛重任
這些年來,劉洪蘭既要為兒媳端吃送喝,又要照看年幼的孫女。為防止兒媳生褥瘡,劉洪蘭就給兒媳翻身,活動四肢,做做按摩。因為兒媳大小便失禁,劉洪蘭還要幫兒媳處理大小便,“大冬天拉在棉褲里,給她脫的時候整條腿都是,把腿擦干凈了再給她洗棉褲。也生氣啊,可是生氣能有什么辦法!闭f到這,劉洪蘭一臉憨實的笑容。
不僅是大小便失禁,最開始,因為腦積水的緣故,兒媳時常失去意識,喉嚨有痰出不來,這時劉洪蘭就得用小勺一點點給摳出來。為了保證兒媳營養均衡,面條、雞蛋、水餃……劉洪蘭總是變著花樣地給兒媳做飯。飯做好后,她還要弄碎了一勺一勺喂到兒媳的嘴里。趁著一點點空閑時間,還得再到地里去干活。一天下來,幾乎沒有一刻是閑著的。但身體的勞累都抵不過精神上的壓抑,尤其是看到孫女吃苦,劉洪蘭就格外忍不住。
小時候孫女時常問劉洪蘭,為什么我的媽媽還不會走?為什么之前常買好東西給我吃,現在爸爸媽媽不給我買了?孫女稚嫩的聲音常常讓老人心如刀絞。雖說老人也會時常有過不下去的絕望情緒,但是想想小一輩,她依舊振作精神,繼續堅強地生活下去。
嫁到咱們家 咱就是一家人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劉洪蘭23年不離不棄,像對待親閨女一樣,悉心照顧兒媳蔡偉花。這份婆媳情甚至超出了一般的母女情,同時也感動著鄉鄰大家一有空都會過來看看,幫著干一些活,送一些東西,對這些劉洪蘭都記在心里。
看著劉洪蘭為兒媳所做的一切,鄉間鄰里道出了心中的感受:“別人家都是婆婆年紀大了,兒子兒媳來照顧的,可她們家不一樣,兒媳年紀輕輕就癱在了床上,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二十多年婆婆不離不棄地照顧著,從沒有過怨言,小蔡真是找了一個好婆家。”
經過八千多個日夜的悉心照料,兒媳的身體狀況大為好轉。如今,身體好轉的兒媳已經能獨自坐著并且自己吃飯。說起自己的婆婆,蔡偉花也是連稱多虧了婆婆,“人家都是兒媳婦伺候婆婆,咱家里是婆婆反過來伺候兒媳婦,二十三年多虧了婆婆照顧,我才活到現在!
2020年3月,劉洪蘭被評為“濰坊好人”。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