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明:退伍老兵,“守護”44位烈士20年!
2000年,他和戰(zhàn)友張錫淑共同為當年一起出村抗戰(zhàn)、犧牲的44位戰(zhàn)友們修建了忠烈碑,從此,他成為了這座忠烈碑的守墓人,這一守,就是20年。守護和緬懷44位烈士,是他生命中的大事,無論刮風下雨,每天老人都會去轉一圈,用堅守來沉淀心中無盡的情思和懷念,如今他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他說,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就會去看看。
張起明:88歲退伍老兵,“守護”44位烈士20年!
張起明,男,1932年5月生,榮成市港西鎮(zhèn)北港西村村民。2000年,他和戰(zhàn)友張錫淑共同為當年一起出村抗戰(zhàn)、犧牲的44位戰(zhàn)友們修建了忠烈碑,從此,他成為了這座忠烈碑的守墓人,這一守,就是20年。守護和緬懷44位烈士,是他生命中的大事,無論刮風下雨,每天老人都會去轉一圈,用堅守來沉淀心中無盡的情思和懷念,如今他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他說,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就會去看看。
清明到了,榮成市港西鎮(zhèn)北港西村的88歲老兵張起明又去看望他的戰(zhàn)友們。4月2日上午,走過綠油油的麥地,老人把兩束鮮花放在自建的忠烈碑前。這里的44位烈士,是他犧牲的戰(zhàn)友,張起明已“守護”他們20年。
張起明,1932年出生,1946年參軍,1948年入黨,先后參加過威海保衛(wèi)戰(zhàn),長山島戰(zhàn)役,榮獲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獎章,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60周年紀念章。最讓老人激動的是,2019年,他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老人說,他要拿著這枚紀念章去老地方找那些老戰(zhàn)友念叨念叨。
張起明清明節(jié)為戰(zhàn)友送鮮花
張起明在忠烈碑前致敬戰(zhàn)友
兄弟三人齊參軍,受母囑托上戰(zhàn)場
貧農出身的張起明,家中有姊妹6人。排行老二的他終日跟隨家人在如何躲避日寇的燒殺以及國民黨剝削搶奪的奔波中度過了童年。不曾想,有一天自己的親叔和大哥因為說了幾句反日的話,就被日軍抓去嚴刑拷打,家人經多方周旋才將二人救出來。
經歷過日軍酷刑和國民黨百般刁難的大哥張起順,毅然決然去參加八路軍。大哥帶頭,兄弟們齊聲響應。戰(zhàn)爭很殘酷,隨時可能犧牲。即便如此,對于大哥帶頭參軍,他們的母親不但沒有阻攔,而且還積極鼓勵兒子們,在部隊好好干,別給北港西村的鄉(xiāng)親們丟臉!就這樣,兄弟四人,除了小弟因為近視眼沒被部隊應征,剩余的三兄弟都踏上了保家衛(wèi)國的征程。那一年,張起明才14歲。每當回憶至此,張起明都會感慨,自己有一位深明大義的好母親。
張起明展示榮譽勛章
抗戰(zhàn)艱苦不怕苦,生死別離戰(zhàn)友情
14歲,剛比槍桿子高一點的張起明,在老兵眼中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無論是在飛機轟炸、敵軍追擊、吃糠咽菜的惡劣環(huán)境里,還是在深夜騎馬墜崖、中彈不下火線的頑強堅守中,張起明都不曾掉眼淚。回憶那段崢嶸歲月,最讓老人難受的,是那場一個班的戰(zhàn)友都沒回得來的威海古陌嶺戰(zhàn)斗。
1947年10月3日,國民黨軍25師108旅322團,從煙臺沿煙威公路向威海進犯。國民黨軍占領雕山后,于10月18日向古陌嶺進犯。東海獨立三團三營八連,浴血奮戰(zhàn),打退國民黨軍8次進攻。11月17日中午,國民黨軍傾巢而出,發(fā)動第三次進攻。炮火猛烈轟擊古陌嶺山頂,下午3時,國民黨軍在炮火和飛機掩護下,向古陌嶺山頂猛攻。
張起明回憶說:“我們子彈打光了,就扔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就抓起石頭砸,揀石頭來不及,就拼刺刀,許多戰(zhàn)士沒刺刀,就用槍托打,搶托打斷了,就揪住敵人廝打……”下午4時,我東海部隊主動撤出古陌嶺陣地。
“那場仗打得很慘烈,成班成排的人都沒了。”張起明回憶道。
部隊撤回來后,張起明回到了原來部隊駐防的威海戚家莊,平時與戰(zhàn)友們一起訓練的打谷場如今冷冷清清,走進曾經與戰(zhàn)友一起住過的屋子,張起明蹲在屋角哭了:“一個班的人啊,就回來了我一個。”
張起明展示榮譽勛章
戰(zhàn)友之情存心間,默默堅守20年
在參加威海保衛(wèi)戰(zhàn)、打完長山島戰(zhàn)役后,張起明在駐扎的海島上迎來了新中國成立。
“這一天,我的戰(zhàn)友沒能看到,我活著,就是替他們活著,替他們看著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張起明說道。
1950年,他被派往膠東軍校速成學校學習,后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派往濟南軍區(qū)干部學校進行學習,因表現突出,學校領導找他談話,想派他去蘇聯進修,對于20歲的他來說,這種機會非常難得,他卻拒絕了。身邊的人說他傻,說他出國不僅能學門外語,沒準還能找個蘇聯姑娘當媳婦。他卻說,跟我從家鄉(xiāng)出來的戰(zhàn)友都在長山島上,我要跟我的戰(zhàn)友們在一起。后來,他從部隊轉業(yè),被安排到崖西公社擔任武裝部長,1962年在國家困難時期,為了給國家減輕負擔,他又主動響應號召,作為退職軍人退職返鄉(xiāng),在村里擔任村黨總支副書記,回鄉(xiāng)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2000年,在浙江療養(yǎng)的同鄉(xiāng)戰(zhàn)友張錫淑聯系到他,說想捐款,給當年一起出村抗戰(zhàn)、犧牲的戰(zhàn)友們修建個紀念碑,無奈身體有病又身在他鄉(xiāng),無人具體操持此事。張起明聽后,就回了他一句話:“放心,這事,我來!”
從此,張起明就成了北港西烈士陵園的守墓人。從開工到組織人力施工,再到日常維護,老人都親力親為。從北港西村到陵園三里地遠,無論刮風下雨,每天老人都會去轉一圈,哪棵樹苗死了,老人就會立即補種上,哪里長野草了,老人就會鋤掉,這一守,就是20年。
只要還能走得動,就會一直守護
守護和緬懷44位烈士,是老人生命中的大事,如今的老人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老人說,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就會去看看。去年國慶節(jié)那天,張起明特意穿上了那身舊軍裝,戴上了嶄新閃亮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來到忠烈碑前。他挺直了些許佝僂的身姿,敬了個標準的軍禮,眼淚下來了:“當年為啥當兵?就是為人民打江山。新中國成立那天,我替你們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70年過去了,黨和人民記著我呢,我要替你們好好看看這越來越好的國家!”
多年來,張起明對兒子、孫女、學校的孩子們經常講起老戰(zhàn)友的英雄故事,希望紅色基因能代代相傳。他總說:“千萬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了我們的初心。”
在張起明放軍功章的盒子里,珍藏著一份烈士名單。他小心翼翼拿出已經泛黃的兩頁紙念道:“抗日戰(zhàn)爭犧牲19人,解放戰(zhàn)爭犧牲25人。這些中華的好兒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殺敵,前赴后繼,把自己的鮮血灑在祖國各地,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