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武:悉心照顧患病哥哥二十余年 手足情深感動四鄰
他是雙島街道北山村的一名黨員,自父母去世以后,他就扛起了照顧患有先天性腦癱哥哥的責任,二十年如一日,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哥哥的起居生活,不僅成為了哥哥的“保姆”,更成為哥哥人生中的“拐杖”,不辭辛苦、任勞任怨。
張文武,男,1963年10月出生,威海高區雙島街道北山村村民。他是雙島街道北山村的一名黨員,自父母去世以后,他就扛起了照顧患有先天性腦癱哥哥的責任,二十年如一日,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哥哥的起居生活,不僅成為了哥哥的“保姆”,更成為哥哥人生中的“拐杖”,不辭辛苦、任勞任怨。
張文武給哥哥穿衣服
張文武給哥哥家收拾衛生
哥哥當弟弟的“跟班”
今年59歲的張文武,比哥哥張建國小9歲,張建國因年幼時罹患腦癱,身體行動不便,喪失了語言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張文武懂事起,他就發現哥哥的身體跟自己有些不太一樣:后背駝的厲害、手指蜷縮不能伸直、走路歪歪斜斜。“哥哥,身體不好,你要照顧他。”從小,張文武的父母就經常跟他這樣說。有了父母的叮囑,年幼的張文武凡是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給哥哥,還經常幫著哥哥穿衣服、洗臉、給他喂飯。“小時候,哥哥就是我的跟班。”張文武說。那時候只要張文武一放學,就扶著哥哥出去玩。張建國坐在凳子上看著弟弟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戲,他自己也樂呵呵的。村里的小朋友看見張建國,經常跟著他后面喊外號,只要讓張文武碰上了,他就會跑上去勸阻他們。“10歲那年,我們村有一個個子比我高,長得也比我壯的小男孩,一直跟著我哥喊外號,我上去說他,他不但不理,還推我,我倆就打起來了。”張文武說。由于力量懸殊,張文武的鼻子被打出了血,張建國艱難挪著身體想給弟弟擦血,結果卻摔倒在地。張文武來不及擦鼻血,趕緊跑過去把哥哥扶起來。
時間慢慢流逝,張文武和哥哥逐漸長大。張文武結婚生子,張建國因為身體原因沒有結婚,一直跟隨父母生活在一起,張文武也會時常幫著父母照顧哥哥。上個世紀90年代,張文武的父母相繼去世,照顧哥哥的責任就完全落到了張文武的肩上。張文武始終清晰記得母親臨終前的囑咐:“文武,我最放不下的就是你哥哥,你要好好照顧他,這樣我也能瞑目了。”“娘,你放心吧,我會照顧哥哥一輩子。”如今,這個承諾已默默堅守了20多年。
張文武給哥哥喂飯
用堅守詮釋愛的擔當
自打父母離世后的二十多年來,每天張文武早早起床,先去哥哥家幫著他起床穿衣,然后打掃衛生,等這些做完之后,再回家給哥哥端早飯。張文武每次端著做好的飯菜來到哥哥家,此時的張建國已經坐在炕頭等著張文武了。張文武會先搬一張小桌放炕上,把飯菜一一擺好后,再給張建國的脖子上圍一個大毛巾,一切準備妥當后,就開始給張建國喂飯。由于張建國的頭一直是歪著的,加上他的舌頭的靈動性差,張文武每給張建國喂一口飯,就得托一下哥哥的嘴巴,不然飯會順著嘴巴流出來。等著哥哥慢慢地咀嚼完,張文武就再喂下一口……喂完一頓飯差不多要花費1個多小時。退休前,張文武和妻子都需要上班,中午沒有人照顧張建國吃飯。于是張文武便買了一個電磁爐,早晨把中飯做出來后放在鍋里,等到了中午張建國打開電磁爐一熱就可以吃了,下午下班之后,張文武再來收拾。“基本每次都弄得衣服和床單上到處都是飯渣,我和我對象天天下班回來忙著洗刷。”為了方便哥哥到院子里活動,也為了方便他上廁所,張文武購買了50多米的鐵護欄,安裝在張建國家的院子里,欄桿從客廳門一直延伸到廁所門,這樣只要張建國一出客廳門,就可以扶著護欄活動,避免了摔跤的危險。張建國有時像小孩一樣,忽然就發起了脾氣,而且別人怎么哄都不好使,但只要張文武一去,張建國立刻就安靜下來。
2009年,張建國得了腸粘連,需要做插管治療。可是當護士給張建國做好插管后,他覺得不舒服就拔掉了,一連拔了3次,嘴里還不樂意地叫喊著。當時張文武出去辦住院手續,只有張文武的妻子在,她一直勸說哥哥要配合醫院的治療,可張建國就是不聽。這時從外面回來的張文武看見了,拉著哥哥的手把他扶回病房。等哥哥情緒穩定了,張文武又告訴他必須得配合醫生。在張文武的安撫下,張建國才同意做了插管。
二十年多如一日,張文武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哥哥。今年已經57歲的張文武,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即便是上班也是在村子附近的工廠里。當有人問起這么多年,照顧哥哥會不會覺得辛苦,會不會有抱怨時,張文武說:“辛苦是辛苦,但是我沒有怨言,我就這一個至親的哥哥,如果放棄了哥哥,會一時輕松,但會一生不安。”張文武堅定地說。
血濃于水兄弟情深
張文武的悉心照顧,讓張建國對他的依戀越來越深。2018年,張文武因為食道長了息肉,需要住院做手術。臨去醫院之前,張文武告訴哥哥,自己要去住院做個小手術,3天后就能回來。張建國聽了之后,一下抱住張文武就哭。就在張文武出發去醫院的前一刻,哥哥還一直抓著他的手不松開。“我哥哥應該是害怕我做手術會出意外。”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張文武也是淚眼婆娑。出院的當天張文武連家都沒回,就直接去了哥哥家。看見手術后的張文武,張建國像孩子一樣,“啊”的一聲又哭了起來。這是兄弟倆這么多年來,第一次分開這么久。張建國除了想念弟弟,更多的是對弟弟的掛念。
作為黨員在2020年抗擊疫情期間,張文武看到村里的卡點人員十分辛苦,便連續兩次捐贈4箱方便面和火腿腸,他用自己的行動,在為抗擊疫情獻出一份寶貴力量的同時,也讓北山村的村風更加積極向上。
張文武的樂觀讓人感動,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血濃于水的親情。面對生活的磨難,有些人可能會選擇逃避,心態會變得消極,但有些人反而會更加堅強,更加努力地去把這些痛苦和磨難慢慢消化掉,變成自己內心的一股力量,更好地面對生活。張家兄弟的親情故事被時光打磨得愈加珍貴,善良和美的家風所帶來的力量,讓一家人繼續相互支撐,同享生活的美。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