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蘭:帶著患病母親上學的90后女孩
大學期間,她將患精神病的媽媽帶在身邊照料,從衣食住行到心理慰藉,她用柔弱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2018年,入選“山東好人榜”“淄博好人榜”。
任紀蘭,女,1992年生,沂源縣東里鎮福祿坪小學教師。她是一個陽光上進的女孩,面對多災多難的家庭,她堅強應對。大學期間,她將患精神病的媽媽帶在身邊照料,從衣食住行到心理慰藉,她用柔弱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2018年,入選“山東好人榜”“淄博好人榜”。

工作中,任紀蘭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環境,定期到學生家里進行家訪,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多災多難的家庭
任紀蘭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家里以種地為生。她的父親身體一直不好,重體力勞動干不了,母親年少時患了精神疾病,常年吃藥。因為需要照顧母親,父親不能外出打工賺錢,家里經濟上一直很窘迫,在社會及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勉強度日。2013年,品學兼優的任紀蘭考取了曲阜師范大學。看著家庭的狀況和拮據的生活,她感到非常迷茫。后在李振華老師和眾多好心人的資助下,她順利地進入曲阜師范大學就讀。然而不久,一個噩耗打破了那份脆弱的心,她的父親被檢查出胃癌晚期!對于一個極不寬裕又缺少勞動力的家庭來說,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任紀蘭與妹妹竭盡全力將父親送到醫院積極治療,細心照顧著父親,陪著他走過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
任紀蘭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經常帶著媽媽外出旅游參觀
帶著媽媽去上學
父親離開后,誰來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成為擺在任紀蘭面前的一大難題。她的姑姑說,可以代為照看。但姑姑家并不寬裕,還有忙不完的農忙,若再照顧母親,也太過辛苦。經過反復思慮,任紀蘭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那個時候的她并沒想過帶著母親上大學,會有多少困難等著她,她只想做她該做的和能做的。因為從父親離開的那一刻,她深深地體會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那份刻骨銘心的遺憾和悲痛。她不想讓這樣的遺憾再次發生在母親身上,能多陪母親一天都是她為人子女的幸福。
任紀蘭在大學旁邊的村子里,租下了兩間小屋,開始了“新的生活”。每天,當別人還在睡夢中時,她就要早早起來給母親做飯、喂飯,再匆匆趕去學校上課。為讓媽媽生活得更好,任紀蘭兼職打工賺錢,日子雖然辛苦,但她對能和母親一起生活很滿足。母女倆最溫馨的時光就是晚飯后,手拉著手在出租屋附近轉一轉,散散步、說說話。日子在平靜中緩緩流逝著。

任紀蘭與學生們亦師亦友,她把自己的真心真誠對待學生,學生報之以信任和喜愛
尋找走失的媽媽
一天,任紀蘭像往常一樣安頓好母親去超市買菜了,臨走時,她還對母親說要給她買一雙新鞋。等她回家時卻不見了母親的蹤影。當時她就慌了,她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父親,不能再失去母親了。第一時間,她聯系了輔導員并且打了報警電話,老師、同學、鄰居尋找了一宿也沒有結果。夜晚,她擔心母親如何度過寒冷的黑夜,餓了渴了怎么辦,任紀蘭感到無比的絕望和崩潰。第二天,警方排查了附近的監控無果后,她選擇了將這個消息發到網上,尋求更多人的幫助。陸陸續續有人打來電話安慰她,提供各種線索,曲阜市志愿者協會發動了所有志愿者擴散消息,幾天幾夜一直在外奔波。幾天后,任紀蘭得知一個村里有類似于媽媽的人,她既驚喜又擔憂,怕又是一次失望。看到母親那一刻,任紀蘭淚流不止,隨行的志愿者們也都流下了眼淚。任紀蘭說那是她一輩子都不會遺忘的喜極而泣的流淚,那種心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懂。
大學畢業選擇工作地點時,任紀蘭毅然選擇回老家。因成績優異,她考取了家鄉的學校。這不僅是為了當年的諾言,更是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陪伴在母親的左右。任紀蘭時常說:“照顧母親是一種福分,也是一種為人子女的福氣。”
現在的任紀蘭,不僅將母親照顧得很好,而且工作非常努力認真。她時常說,“沒有大家的幫助就沒有現在的她,所以她會盡自己的所能,教育好每一個孩子,回報這個社會給予她和家人的關愛與溫暖。”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