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濟寧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劉慶廣,男,1995年生,中共黨員,山東省魚臺縣人,2019年參軍入伍,現服役于北京衛戍區某部。入伍4年來,在部隊期間表現出色,曾獲得“四有”優秀士兵“警衛標兵”等多項榮譽。2023年7月1日,劉慶廣到寧波探親時,在鎮海區九龍湖鎮一橋頭聽到有人大喊“救命”,劉慶廣僅用54秒就將落水男子成功救上岸。劉慶廣見義勇為的事跡先后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大眾網》等媒體轉載報道。
少年有個“戎裝夢”參軍報國獻青春
1995年出生的劉慶廣,出生于魚臺縣唐馬鎮陳莊村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庭經濟不寬裕,初中時就寄宿在親戚家,回想起小時候的上學經歷,母親話語間充滿了虧欠。“他從小就懂事獨立,我們平時很少陪在他身邊,有時候給零花錢,他覺得父母賺錢辛苦不舍得要。有次跟我說家里條件差,他想輟學,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姐姐,我感到很心酸,勸他只有好好上學才有出路,我們會拼盡全力供他們。”劉慶廣最喜歡聽父親講抗戰英雄的故事和當年父親在軍營的經歷,父親身上軍人的作風和擔當深深吸引著他,讓他萌生了參軍的愿望。“小時候就喜歡玩具槍、望遠鏡等,他看到父親穿著軍裝的照片,說長大后也要去當兵。我很支持,因為穿上軍裝威武帥氣。”母親陳紅秀說。
從大學到工作,他始終沒有放棄從軍夢,當新一輪的征兵來臨的時候,他果斷報名。經過嚴格體檢政審,2019年他順利入伍成為一名警衛兵,穿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軍裝。剛入伍時,自身身體素質并不是很拔尖,于是他腳踏實地、勤學苦練,因為他深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警衛兵,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和過硬的業務。無論是政治教育,還是體能訓練,他從不落下一項課程,每一項訓練都用心參與、全力完成,不懈地努力也使他獲得了優秀的訓練成績,2020年他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入伍四年來曾獲得“四有軍人”“警衛標兵”等多項榮譽。“通過四年的部隊錘煉,劉慶廣成熟很多,思想覺悟也提高了,通過這件事,更加表現了他勇敢無畏的品質,我以他為榮,他是我們家的驕傲。”父親劉運東自豪地說。
危難時刻勇救落水者 縱身一躍彰顯軍人本色
2023年7月1日,正值休假的北京衛戍區某部戰士劉慶廣到寧波探親時,在鎮海區九龍湖鎮一橋頭聽到有人大喊“救命”,劉慶廣循聲望去,看到河面漂著一個人。他迅速奔跑到橋頭一側,扔出掛在橋圍欄上的救生圈,縱身一躍,跳入水中!“我過去的時候,他漂到了離岸邊5米多的地方,身體已經往下沉了,當時沒考慮這么多,就想著第一時間把他救上來。現在想想挺后怕的,河里水特別深。”劉慶廣向記者介紹了救人經過。憑借在部隊練就的體能素質和平時鍛煉的游泳技能,劉慶廣僅用54秒就救起了落水者,與岸邊一位阿姨合力,將落水男子成功救上岸。看到落水者上岸后并無大礙,劉慶廣默默離開了現場,事后也沒有給任何人提起過。
“我覺得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一提”,7月3日,劉慶廣探親回家,接到寧波媒體打來的電話讓他大吃一驚,原來有目擊者將事發時的視頻上傳到網絡,他救人的事跡已經傳開了。母親在網上看到了他救人的視頻,淚水打濕了眼眶。“看到視頻之后我很擔心,他根本沒考慮水的深淺,也沒考慮自身安全,當時越看越害怕,看完后感動得掉淚。”母親陳紅秀說,知道他救人的事之后,大家心里都很擔心,她睡不著覺,看了一整夜視頻,“看到他沒事就好,作為當兵的人,他堅定勇敢,我們為他驕傲!”
救人后再做善舉,用實際行動傳遞愛心
7月10日下午,劉慶廣在鎮海區殘聯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冒雨來到鎮海區景和學校,將捐款送到校長錢曉燕手中,其中包括2000元的全額慰問金以及他自己額外準備的一份愛心款3000元。而這次愛心傳遞的背后,也源于曾經的暖心經歷。
“在高中時期,我曾當過特殊教育志愿者,這份事業的奉獻與博愛精神深深打動了我,于是我一直想著能為這些孩子們做點什么,現在有這個機會了。我希望社會把愛與關注給予更多有需要的人們,將這份大愛傳遞下去。”劉慶廣說,早在2019年入伍之前,他就在大學攻讀了四年的特殊教育專業,與特殊兒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入伍后,劉慶廣也會盡可能利用短暫的休假時間,去探望那些孩子們。“特教”的幫扶行動,讓劉慶廣體會到了奉獻的意義。談到救人的英勇事跡,劉慶廣表示,在危險的時候站出來,是每位黨員的神圣使命和職責,作為一名人民子弟兵,更應該挺身而出。
劉慶廣見義勇為的事跡展現了一名軍人的責任和擔當,彰顯了新時代軍人本色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了社會正氣。
責任編輯:吳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