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手機查看
徐愛斌,男,1980年12月出生,山東能源新礦集團翟鎮煤礦綜掘一區職工。
在綜掘機司機崗位上,徐愛斌一干就是17年,十多年間,他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新求突破,在平凡崗位上綻放著青春光彩。不久前,在山東省“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他又一次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范”。近年來,他先后榮獲新礦集團“技術標兵”、泰安市技術能手、振興泰安勞動獎章、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10多項榮譽稱號,并當選新泰市政協委員。

“魔怔”的“設備醫生”
“履帶是四肢,炮頭是手,油泵是心臟,各種線路是血管,而綜掘機司機是它的大腦中樞!迸c綜掘機相處良久,徐愛斌早已習慣把它當“人”看待。
第一次下井,面對體長9米、重達幾十噸的“鐵家伙”,身材瘦小的徐愛斌興奮地問師傅:“這大家伙,咋駕駛它呀。”師傅瞪了他一眼,說:“手里的鉗子扳手還沒整明白呢,就要碰綜掘機?想得美!”
“學歷不等于能力,我一定能證明自己!蹦且豢,徐愛斌的心里埋下了夢想的種子。為了盡快掌握綜掘機的性能、使用方法和維護知識,徐愛斌隨身攜帶記錄本,寫得密密麻麻,還自制操作盤在家里模擬練習,父親說他“魔怔了”,可師傅卻喜在眉梢,他說:“愛斌總喜歡問‘為什么’,對綜掘機又特別感興趣,是塊干活的‘好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后,徐愛斌學成出徒,成為一名綜掘機司機。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他練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操控機器、聽打點、看運行,能順暢地同步進行。他還為綜掘機“把脈問診”“治未病”,被工友們稱為“設備醫生”。
“敢啃硬骨頭”的“總教頭”
井下地質條件復雜,遇到上下坡、立體交叉、斷層等情況,綜掘機“鬧脾氣”,工友們就喊道“又趴窩了,愛斌,快來啊。”在工友眼里,只要“設備醫生”一來,綜掘機的故障就“手到病除”。為保障設備的健康,徐愛斌每班雷打不動檢查油泵和管路,他熟悉每個管路,一旦有漏油,能敏銳嗅到它的氣味并快速找到故障;僅憑經驗和目測,能將綜掘機的切割誤差控制在5厘米之內,保持了“零返工”紀錄。
工友們熟知,徐愛斌有“敢啃硬骨頭”的勁頭。面對綜掘機司機最頭疼的“擠幫、偏幫”問題,他硬是通過觀察琢磨、不斷總結,總結形成一套“掘進機靠幫快速移位”工作法。區隊專門組織了現場觀摩會,只見他右手操縱炮頭升降桿,左手操控鏟板,將掘進機的炮頭、鏟板、后支撐同時撐起來,一挪、一撐,再挪、再撐,重復幾次動作后,綜掘機就乖乖離開了巷幫。面對這種神操作,工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掘進機靠幫快速移位法”被迅速推廣應用。
“人人都要成為工匠。”徐愛斌不僅做自己人生的“工匠”,還通過以師帶徒、現場教學傳授所有技藝絕活,當起綜掘機司機“總教頭”,培養更多人成為礦山的“一線工匠”。
“全煤要快、巖石要慢、爬坡要穩。”認真學習研判煤巖性質后徐愛斌提出。遇到硬巖截割時,一般要3、4個小時,連續的循環作業會導致機器發熱,有時巖石也會塞住截齒,導致截齒變形甚至損壞齒座,為了不破壞炮頭,要耐住性子一點點推進,準確研判煤巖性質,采取不同方式切割,才能達到“人機合一”狀態,實現“一次成巷不返修”!奥犓恼n,學到的全是‘干貨’,拿來就能用。”一線班組長李震說。
“技多不壓身”。徐愛斌自修完大學課程,還考取了井下煤礦爆破作業、煤礦安全檢查作業和煤礦井下電器作業資格證。他先后提出“除塵風機、除塵風筒一體化改造”“綜掘機電纜鋼絲繩牽引裝置”“加裝風筒導流罩”等合理化建議20多條,開展拖拽電纜自移裝置、炮頭護罩等技術革新10余項,破解了一個個生產難題。
遠程操控智能遙控綜掘機“第一人”
在新礦集團開展的“效率提升年”活動中,翟鎮煤礦在31501E軌道巷外段引進了可以實現遠程遙控、一鍵啟動、自動截割的智能快速掘進裝備系統,意味著智能化掘進工作面的時代到來。徐愛斌主動“揭榜”,為遠程智能遙控綜掘機當“師傅”。工友們的質疑聲隨之而來,“拉倒吧!它是機器人,給它當師傅?聞所未聞!薄皭郾,你技術再牛,這次它是來代替你,咱要下崗了!泵鎸Υ蠹业囊蓡柡筒唤猓鞇郾竽托慕忉尩溃骸爸悄芑坏扔诓恍枰恕G∏∠喾矗需要你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給‘掘進機器人’當老師。把我們的經驗變成它的‘記憶’后,咱們就可以坐進集控室,用手輕輕操作,遠在500米之外的綜掘機就能根據指令‘指哪兒打哪兒’了!
可機器人如何帶?怎樣帶好?又讓徐愛斌倍感壓力。在學習和實踐中他發現,面對參數、部件、模塊等一系列龐雜的理論,對于沒有進過高等學府接受系統理論學習的自己來說猶如徒手“登峰”。而習慣了挑戰的徐愛斌覺得,這是檢驗自己知識和技能的大好機會。于是他每天精神飽滿,沉浸于如何當好機器人師傅的學習和操練中,一遍遍重復操作手法,有時甚至會將一個操作循環分解成30多個動作要素,直到刻在骨子里。他明白,人的經驗技能就是智能綜掘機所需要的基礎數據,也是組成它們智慧大腦的神經元。經過無數次模擬、修改、刪除、再模擬,終于實現“人機合一”。
坐在寬敞明亮的集控室,徐愛斌通過面前的兩塊大屏幕觀察著迎頭場景,輕輕活動檔把和按鈕,智能綜掘機就乖乖聽話完成遠程截割,且偏差控制在10厘米之內。徐愛斌成為操控遠程智能遙控綜掘機的“第一人”。
奮斗是人生最亮的底色。徐愛斌表示,站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智能化的召喚讓他清楚地聽到自己怦怦的心跳,這樣的跳動與企業發展同頻,才能發出強企、強己的鏗鏘聲音。他會和“鋼鐵巨獸”一起,向更難更深的巷道進軍,跑出安全生產的“加速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