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威海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李世剛,男,1973年5月生,山東威海人,威海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2013年從事公益事業以來,李世剛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公益夢,彰顯了公益人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責任擔當。2013年至今,李世剛與區融媒體中心一起走進特貧家庭179戶,捐款捐物總價值超千萬元。他主辦、參與學雷鋒、植樹、創城文明引導等志愿服務活動千余場。為山東大學學生王寧芝舉辦“愛心傳遞,風雨相扶”慈善晚會,幫助她一次性募集了三年的學費,支持她完成學業。2017年李世剛成立威海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帶領會員致力公益、服務社會,扶弱助殘、疫情防控、鄉村振興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在他的帶領下,威海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先后獲得2017年度威海市最佳志愿服務組織,2017年度組織十佳助殘之星,2020年優秀公益組織獎。

骨子里就“愛管閑事”
李世剛很早便與公益結緣,高中他作為團支部書記就常常帶領同學雷鋒,做好事,大學時李世剛常到SOS兒童村(國際性民間慈善組織)服務。多年的公益服務經歷讓李世剛深受啟發,“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把正能量傳遞出去,眾人的能量就會爆發出來。”2017年,李世剛牽頭成立了威海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開始組織像他一樣有愛心又愿意奉獻愛心的人一同為社會做貢獻。大雪天,他組織會員成立40多家愛心驛站給環衛工人送上熱湯面;他發起建立公益超市,幫助殘障人士和傳統手工藝者免費代售工藝品,目前已拍賣各類字畫、攝影以及漆貝、錫鑲、剪紙、魯繡、貝雕、面塑等傳統工藝品1200余件,銷售收入全部返還,幫助他們創業創收、自立自強,點亮生活新希望,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他重視非遺傳承,通過發現、挖掘、協助非遺人走進市場,服務社會、服務社區、服務學校,實現公益最大化,取得雙贏效果,剪紙張延茹、錫鑲杜龍池、工筆畫于瀟影、堆雕的王國杰、書法的林樂靜等非遺人,就是最好的見證者。李世剛出身農村,一了解到有困難的農民就忍不住伸出援手,他幫助素未謀面的貧困老農捐賣大蔥,幫助貧困村莊的老百姓銷售自養的鵝蛋和栽種的蘋果,幫助精準扶貧農戶代銷種植的葡萄和大米黑麥等,農產品銷售額達10萬元,他
聯合多家企業收購貧困戶白菜、葡萄等農產品無償贈送給環衛工人、教師和羊亭老年公寓,凡是讓他知道的農民的困難事,他都當作自己的心頭大事用心來辦。
用愛心點亮希望
“助人亦自助,樂人也樂己”。李世剛在愛心公益這條道路上一路走來,用真情傳播愛的火種,點亮愛的希望。
王寧芝是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聲樂專業二年級學生。曾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以及“校級三好學生”“院級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然而,2015年11月,突如其來的變故給這位陽光、好學的女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父親突患腦溢血,生命危在旦夕,沒有了經濟來源,父母病重又無醫保的情況下,醫療費、學費、生活費、照顧父母,這一切的重擔都壓在了王寧芝一個人的身上,放棄治療就等于放棄了父親的生命。李世剛得知王寧芝的遭遇后,為了挽救這個家庭,挽救尚在求學的王寧芝,他與威海廣電陽光雨露愛心基金聯盟聯合威海湖南同鄉聯誼會,特舉辦一場慈善晚會為王寧芝一次性募集了3年的學費,使她順利地完成本科學業并繼續讀取研究生。2021年疫情期間,遠在上海的王寧芝知道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在籌集物資,便主動聯系了李世剛進行捐贈,讓愛心傳遞。
從2013年開始,每逢春節臨近,李世剛都主動聯系環翠區融媒體中心共同開展春節走訪慰問貧困家庭活動,無論天氣年底多忙碌,天氣多惡劣,春節走訪慰問特殊家庭、貧困家庭的活動從未中斷,10年來,暖冬行動從第一年65戶,2023年達到179戶,捐款捐物助價值超千萬元。
勇擔社會責任
李世剛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的同時,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自威海市啟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帶領威海陽光雨露公益服務中心迅速行動,向會員發出倡議書,組織倡議會員捐款捐物,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中心自發捐助送到一線的消毒液、防護服、雨雪服、食品等物資和資金約50多萬元。2021年6月,在建黨百年到來之際,為了表達對老革命英雄的崇高敬意,他和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一起策劃舉辦“慶祝建黨百年傾聽英雄贊歌”七一特別活動,一起聽革命故事,講黨史唱紅歌,為120名老軍人老黨員送上了節日的禮物,向革命英雄致敬,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多年來,李世剛組織參與的植樹、凈灘環保、鄉村振興、慰問幫扶特殊群體等系列愛心活動多達千余場。
李世剛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公益服務事業,用愛心溫暖了一顆顆需要幫助的心。他說,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收到“感恩”或“積德行善”,更多的是為了自我完成和自我滿足,實現自我價值。他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正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去。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