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濟寧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棄醫從政為民謀福,當好強村富民“領頭雁”
王法義,男,漢族,1982年9月出生,大學學歷,201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4年12月當選為漕河鎮管家口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4月當選為漕河鎮管口新村黨委書記,現任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人大副主席、管口新村黨委書記兼主任。先后榮獲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并記“二等功”、山東省“農民工之星”、齊魯鄉村之星、“濟寧市鄉村之星”、濟寧市“擔當作為好干部”、濟寧市“十佳村黨組織書記”等諸多榮譽。
2014年,在全鎮擁有24家診所、生意蒸蒸日上的王法義,經全村黨員推選,當選為管家口村(現管口新村)黨支部書記,彼時的管家口村負債累累、毫無優勢。但王法義毅然決定放棄付出多年心血的個人事業,從“治病”轉為“治村”,全身心投入到振興集體經濟的事業中來,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的華麗“蝶變”之路。

棄醫從政,甘為家鄉建設領頭雁
出生在中醫世家的王法義從小就立下志向,要做一位像父親一樣救死扶傷的醫生。2005年,從醫學院畢業的王法義回到漕河鎮管口村,與愛人共同經營家里的診所,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和信任,診所越辦越好、規模越做越大。新建加收購,短短幾年,王法義的診所就在全鎮范圍內擴展到24家。診所最火的時候,年接診量達到20多萬人次,收入非常可觀。
從醫多年,王法義積累了良好的群眾基礎。2014年底村兩委換屆,村內黨員一致選舉年輕的王法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這讓他一下陷入兩難的處境——一邊是蒸蒸日上、付出多年心血的診所事業,一邊是負債累累、毫無優勢的鄉村集體經濟,王法義陷入沉思。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選擇了后者,從“治病”轉為“治村”,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凝心聚力,匯聚集體發展新動能
支部書記怎么干,村子怎么治理,剛任職的王法義也沒有成熟的經驗。但是他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決定從村民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
在挨家挨戶走訪過程中,他了解到有鄰居因排水問題經常鬧矛盾。一場大雨過后,多戶村民家中被雨水倒灌,正在村內值班的王法義,冒雨到被淹村民家中幫助排水,一直忙到凌晨十二點。這次經歷讓王法義暗下決心“管口不強,絕不撤”。他帶領村兩委班子自籌資金近20萬元,解決了村內排水問題,一下子贏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管大叔說:“誰也沒想到,幾十年的問題讓這個小青年辦好了。”正是憑借這種親力親為、一心為民的情懷,王法義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把黨員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支部周圍,支部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提升。在此基礎上,王法義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從規范村務入手,對村黨組織制度建設、集體資產發包、民主議事、村務管理、村容村貌治理等8項群眾關心的事項進行了全面規范提升,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黨群齊心謀發展的動能充分凝聚。
發展產業,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
村級治理順了,王法義開始著手研究流轉土地,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問題。他苦口婆心給群眾講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工作推進中始終以村民為主體,想方設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最大限度地釋放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動能。在黨員干部帶領下,大家參與村級經濟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村民自愿地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在全體村民的配合支持下,順利流轉土地1300畝。通過土地流轉整理出的50畝土地,王法義引入社會資本100萬元建成了葡萄園項目,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收入。
村集體富了,群眾的腰包鼓了,王法義又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為了搶抓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期和政策疊加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他決定由黨支部領辦公司,跨過中間環節,直接定位現代化數字農業發展,實現鄉村產業的彎道超車。2017年4月集體控股的春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通過盤活土地、資本,吸引社會人才,創造性地破解了“沒人、沒錢、沒資源”三大要素難題,探索出了“一引四聯雙受益”的鄉村振興好路子。在他的帶領下,管口新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村、省森林村居、省級文明村。
百花齊放,打造興村富民新模式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王法義牽頭聯合班子強、人心聚、產業旺的9個村,依托片區發展優勢,組建“興村富民”黨建聯盟,推動支部聯建、土地聯種、產業聯營、村企聯創、服務聯抓,創新提出了項目實施、作物種植、農技指導、農資采購、全程服務、產品銷售、資金籌措的“七個統一”社會化運作模式,以科技創新驅動合作社產業聯盟做大做強,促進區域融合發展。經過努力,片區9個村全部甩掉集體經濟薄弱村帽子,2022年5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2個村達到50萬元以上,2個村達到80萬元以上,均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大幅度提升,管口新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達到了83萬元。同時,管口新村數字農業入選山東省數字鄉村發展創新實踐典型案例、2022年全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
初心如磐,勇立潮頭。如今的管口村,在王法義的帶領下正向著“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