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3
泰安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扎根農業科研一線13年 四季奔忙振鄉村
劉中良,男,漢族,198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泰安市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他扎根基層農業科研一線13年,他從未停下致力科技惠民的腳步,常年奔波在田間一線,將自己所學和精力用到服務“三農”、科技扶貧、助力鄉村振興中,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甘愿用汗水熱灑沃土。先后獲“泰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泰安青年學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先進個人”“泰安市青年科技創新獎”“泰安市青年科技人才標兵”“全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個人”和“泰安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勇挑重擔 奔波田間一線助農脫貧
“生命從故土開始,吸吮故土精華,從此扎根故土,再遠也會牽掛”,幾句簡單的詩句,正是對劉中良最貼切的描寫。拿起放在副駕駛上早已涼透了的包子,大口啃下,急匆匆去解決大汶口鎮焦家莊村70畝土豆莖基部褐變病害,再到解決良莊鎮120畝土豆延遲2個月不出苗問題。車輪揚起的塵煙從未停歇,但劉中良眼前的道路卻愈發的清晰。科技落地,助推脫貧。劉中良日復一日的堅持終于換來了好的結果。他先后科技幫扶岱岳區、寧陽縣等地的20個村,通過科研成果助貧,走出“閨閣”。同時在鄉飲鄉、大汶口、房村等鎮的合作社、企業培植起生姜、馬鈴薯、番茄等產業,形成了產業抱團拉動、以點鋪面帶動、項目資金輔助,以及培訓跟進、指導保障的產業模式,實現了由“注血”變“造血”,創新了產業脫貧振興鄉村的新模式。
殫精竭慮 為鄉村振興做貢獻
“抓緊挖溝排水,不然70余畝生姜腐爛會不斷蔓延。”華豐鎮高莊村的生姜因暴雨不斷而根系腐爛牽動劉中良的心。驅車前往身先士卒,他扛起鐵鍬排水,也同樣在那天,他接到家人的電話:遠在棗莊的老母親因重病住進了醫院!那段時間,從棗莊到泰安來回五百多公里的夜路,他每周都要跑三遍。白天繼續出現在老百姓期盼的田野里。
扎根鄉土,振興鄉村。“十三五”以來,他通過線上線下培訓指導農技人員、種植戶等7萬余人次,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都在基層度過,面對家人,他滿是愧疚。疫情突發,他借助媒體發布戰疫情促生產系列蔬菜指導意見,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不誤農事。為讓鄉村振興的觸角延得更廣、扎根更穩,他先后在泰安市高新區、寧陽縣、肥城市和岱岳區打造了5處科技示范基地,為使產業盡快見效,他不分晝夜、周末無休,全身心投入到幫扶一線,將成果、技術、資金落于企業,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輻射效應,為鄉村振興鋪好路,努力打造高質量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科研創新 潛心科研攻關吐芳華
在劉中良的書房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獎狀和榮譽,從泰安市青年科技創新獎到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科研之路,漫長而艱辛,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先后制定省市各級地方標準22個,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7部,授權專利15個。創新成果,筑夢菜園。為破解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他花費近十年時間圍繞根區環境調控開展研究,集成了生態與經濟一體的設施蔬菜優質高效栽培的根區調控技術,成果累計推廣45萬畝,獲經濟效益6.6億元。這對于提高泰安市甚至山東省蔬菜產品質量,保障蔬菜食品安全,促進設施蔬菜產業的持效健康發展,推動山東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蔬綠綠,葉菜飄揚,每當萬家燈火、蔬飯飄香,泰汶春始,蜂蝶徜徉,劉中良覺得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像極了自己的農業論文寫在了鄉野的大地上。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