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聊城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劉向崗,男,1978年出生,現任聊城昌潤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奧森花園服務中心設備部主管。他連續14年參加無償獻血活動;2019年9月10日,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志愿隊伍;2020年,加入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特戰救援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愿者;2020年11月14日,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自2008年至2022年,劉向崗累計獻血23次,達到9200毫升。加入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特戰救援隊后累計志愿服務超1000小時,參加30余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活動。工作上,他熱情為業主服務,開展公益便民活動累計10余次,為業主義務維修小家電,重陽節義務為老人入戶維修,深受業主好評。
為人正直善良,樂于助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劉向崗偶然在路邊上看見了一輛無償獻血車,他帶著好奇心走進了車廂內,當看到車內獻血人員一張張熱情的笑臉和血袋里流淌的熱血,他毅然決定加入無償獻血的公益大軍。第一次獻血或許因為緊張,他感覺不太適應,但是獻血者的光榮感讓他戰勝了恐懼。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年兩次獻血雷打不動,準時報到,就算出差在外,他也會找尋獻血車按時參加獻血活動。
14年中,他累計獻血23次,共9200毫升,獻血量高達一個成年人自身血液總和的兩倍。他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銅獎、銀獎和金獎。隨著對無償獻血知識的進一步了解,對無償獻血崇高事業的熱愛,2019年9月10日,他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志愿隊伍,成為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的一員,時刻準備將造血干細胞捐獻給需要的患者。
對他來說能幫助別人是一種幸福。2020年,他加入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特戰救援隊公益組織,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愿者,為群眾的安全保駕護航。在全國疫情暴發之際,他與救援隊的隊員一同協助開發區各派出所、社區和學校開展疫情消殺工作30余次;參與辦事處組織的疫情應急演練2次,現場為群眾講解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項及應急處理;參與公安局機動特勤培訓,現場培訓救生艇操作規范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水上人員救治;協助交警對高速路口來往車輛疫情防控執勤2次。
疫情防控需要消殺時,他全副武裝,穿上防護服,戴著手套、防護鏡、面罩和鞋套,身背30多斤的彌霧機工作至凌晨,當放下沉重的機器,脫下濕透的衣服,看著因不透氣已經泛白的手,他絲毫沒有退縮過。在疫情嚴重的時候曾幾天幾夜不回家,他的愛人鼓勵他說:“多做點好事沒錯,只要你喜歡,自己多保重,別讓家里掛念,我支持你”。
堅持公益初心,只為那份熱烈的愛。疫情期間,雖然工資微薄,但是為了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他捐出了現金500元以及購買的一些防疫物資。其為疫情防控作出的貢獻,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應急管理處聯合開發區特戰救援隊授予其“2022年抗疫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14日,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堅定信念,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繼續為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年7月20日,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辛屯小區一位80歲的老人走失。老人家屬聯系到特戰救援隊,隊長在群里呼吁隊友積極參加任務,當時他看到信息就與幾名隊友迅速開始了尋找,他們拿著家屬提供的照片,在老人可能經過的路口挨個詢問路人,又聯系了許營鄉派出所查詢監控一直到凌晨2點多,終于發現了老人的蹤跡,在廣平鄉找到了迷路的老人。
2022年7月29日,許營鄉賈莊村一名14歲的學生離家出走,家長萬分著急聯系到了特戰救援隊,他與隊友迅速行動,通過聯系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尋找了兩三天,最終發現了孩子的自行車找到了孩子,將他安全送到了家中。
在他的公益道路上,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對于一名剛強的硬漢來說,每當看到一家人團聚的時刻,有時也會流下激動的淚水,再苦再累的付出在那一時都有了回報。
身為一名一線物業工作人員,他盡其所能幫助業主解決困難,在服務中心舉行的便民活動中,他帶領設備團隊人員免費為業主維修家電,重陽節之際,為老人公益入戶維修,得到了業主的好評。
在文明創城時期,他積極參加路口執勤和撿拾垃圾的志愿服務活動。現在他還是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河湖管護志愿隊的一員,定期在負責管理的區域內開展養護巡查,保護河湖,時刻發揮一名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一滴水能映照太陽的光輝,無數顆愛心便能溫暖世界”,助人為樂、熱衷公益、勤勞奮進,他始終無怨無悔。
責任編輯:吳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