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濟寧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張愛榮,女,1949年2月生,汶上縣苑莊鎮東演馬村村民。張愛榮今年73歲,與她年齡相仿的姊妹不是含飴弄孫就是在家頤養天年,而她還肩負著照顧高齡癱瘓婆婆的重擔。聽到鄰居群眾對她的夸贊,她卻幸福地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俺夫妻倆這么大歲數還有個老母親陪伴,這是俺們的福氣。”張愛榮連續多年被評為東演馬村“好媳婦”,2021年被評為濟寧市“孝心家庭”。

一樁婚姻成就一家人 娘倆相互扶持
張愛榮的丈夫苑立順少年喪父,家里兄妹4人。1970年張愛榮嫁給了比她小兩歲的苑家老大苑立順,當時才21歲的她看著17歲、15歲、13歲的弟弟妹妹和因年輕時受傷一只胳膊不能使勁的婆婆,張愛榮毅然和苑立順幫助婆婆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中的家。
“當時日子過得真是苦,弟弟妹妹都還上著學,我母親胳膊不好干不了重活。里里外外都靠我和老伴兩個人,那時候愛榮是我們村里有名的鐵娘子,為了給家里多掙點工分,讓家里都吃飽飯,真是拼著命的干活。”苑立順說道。
都說長嫂如母,嫁過來的張愛榮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幫婆婆托起了弟弟妹妹的人生,從小時候的吃穿住行到長大后的結婚生子,從上學到籌備嫁妝、房子,每個階段都有著張愛榮辛勤的身影。苑立順的小妹妹跟張愛榮特別親,在她眼中,張愛榮就像她的媽媽,不光給了她物資的關照更是在精神上給她溫暖。
婆婆苑劉氏,1926年出生,如今已96歲高齡。張愛榮嫁過來的這50多年里,婆婆基本上都是隨張愛榮一起居住,娘倆的相扶相持讓不是親娘倆的她們處成了親娘倆。因年輕時的勞累,70多歲時,婆婆的身體就比同齡人差了很多,衣食住行全由張愛榮負責。當時家里還種著地,農忙時怕顧不上給婆婆做午飯,張愛榮就提前做好溫在鍋里。有時候婆婆看她忙,想幫把手,張愛榮總是搶著干到前頭,并囑咐老人:“你安心歇著就行,這點活我自己就干了。”照顧婆婆的這20多年里,張愛榮從沒在娘家住過一次,每次都匆匆去了,當天再趕回來,就怕老人自己磕著碰著。“娘,今天給你燉個白菜肉吧?”“娘,我看你這兩天胃口不太好,我給你熬點小米粥。”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張愛榮家出現。
一根繩子連著婆媳倆,娘倆難關共渡
天有不測風云,婆婆苑劉氏2017年不慎滑倒造成股骨頭骨裂,癱瘓在床,完全不能自理。提起這件事,張愛榮還心疼不已。“之前婆婆雖然年齡大了,但是身體還可以,不用貼身伺候。老話說:老人就怕摔倒,俺婆婆那一個多月真是受大罪了,一下子瘦了近20斤,瘦的皮包骨頭,誰見了都心疼的不行。”
苑劉氏滑倒后,張愛榮和家里人趕緊將老人送往醫院,但是跑了幾家醫院,醫生都說年齡太大不宜進行手術,建議回家靜養。連著一個多月,苑劉氏只能在房間的床上養著,白天還好人多都可以幫把手,晚上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張愛榮就直接睡到了婆婆房間里的沙發上。她怕睡著了老人有需求自己不知道,張愛榮就在自己胳膊上拴了根繩子連接到老人的床上,萬一她睡著了,有事就讓老人拽繩子叫她。就這樣一根繩子、一個老式沙發,張愛榮卷縮著陪老人度過了最難熬的時日。
苑劉氏因為身體不適加之年齡過大恢復較慢,疼的吃不下睡不著,只能靠打營養針維持生命。為了能讓老人舒服一點,張愛榮向衛生室大夫學習按摩手法。怕自己手法不對,她先在自己和老伴身上試手,直到確定正確了再給老人按摩,那段時間張愛榮為了練習按摩整個手腕都是腫的。為了給老人增加點營養,張愛榮還每天換著樣的熬粥,從剛開始能吃一口到慢慢的小半碗,婆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病情逐步有了好轉。
老伴苑立順提起當時總是特別感激張愛榮,“如果不是愛榮這么盡心盡力的照顧老母親,老人家當時真的就撐不過去了。老人能恢復的這么好,大夫都說是個奇跡,我們全家都得感謝她!”
一個小院相依相伴,娘倆形影不離
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張愛榮卻把所有的耐心和孝心都用在了照顧婆婆上。苑劉氏老人的其他子女看著張愛榮這么勞累,都主動提出照顧老人。張愛榮卻說:“你們都安心忙工作就行,老人在家住習慣了,進城來回折騰老人受不了,我照顧老人你們只管放心”。
苑劉氏從摔倒以來,大小便幾乎都是在床上。為了防止老人生褥瘡,張愛榮每天都要給她定時清洗、翻身、換衣,5年來,老人沒有生過一點褥瘡。“婆婆她自己坐不住,每次給她洗澡,都是一場力氣活。老伴在家的時候還可以幫我一把,不在家的時候我就一邊扶著一邊洗。天冷時還好,不需要天天洗,稍微擦擦就行,天熱時每天都要為婆婆擦洗,要不老人躺著也不舒服。”張愛榮說,雖然每次忙完都是滿頭大汗,為了讓婆婆清清爽爽的,再累她也會堅持做下去。明明家里有一位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的高齡老人,但張愛榮家中收拾得干干凈凈,聞不到一點異味。
長期臥床的病人消化慢,再加上老人年事已高,牙齒掉的所剩無幾,咀嚼不夠充分,時不時的便秘也成為一大問題。在飲食上,張愛榮就特別注意,每次老人吃了什么食物有什么反應,她都牢記于心,再根據這些情況及時調整老人飲食。雞蛋、肉類吃了老人有時候消化不了,就把這些放在早上或者中午,蒸個雞蛋糕或者把肉剁碎放在咸湯、面條里。晚上就給老人做點菜粥或者蒸點水果,既能幫助消化,又可防止便秘。為了讓婆婆每天都能吃到熱飯,張愛榮總是做好飯后先喂老人。老人吃飯慢,一頓飯吃完就得半小時以上,天氣暖和還好,天氣冷了她就用一個小盆倒半盆開水,將飯、菜放入盆內溫著一口一口地喂老人。等喂老人吃完,張愛榮的飯菜早就涼透了。
怕老人長時間躺著造成肌肉萎縮,張愛榮就每天固定時間把老人抱到輪椅上坐會,天氣好的時候就推老人出去曬曬太陽,陪老人說說話。有次老人坐在輪椅上曬著太陽,張愛榮回屋里拿水杯,一轉臉的功夫,老人差點栽到地板上。張愛榮嚇得一下撲過去摟住了老人,自己卻把手刮出了血。從那開始張愛榮照顧老人更細心了,再也不敢放老人一個人在輪椅上,走哪就把老人推到哪,苑立順經常笑道:“你們娘倆這真是形影不離了。”
結婚的52年來,她是丈夫的賢內助、是婆婆的孝兒媳、是弟妹的好大嫂,她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說過一聲累,在張愛榮眼里只是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續寫著“久病床前有孝媳”的佳話。
責任編輯:金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