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濟南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張娜,女,漢族,1979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濟南市紅十字會事業發展處一級主任科員。
2018年2月11日(臘月二十六)這天,濟陽區垛石街道小李家村迎來了一名女書記,她手拿200個大紅“福”字,為鄉親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美好祝福。她是從市紅十字會派來的女書記,身上有一股軍人特有的氣質,她1997年入伍,在部隊服役期間曾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2008年1月轉業至濟南市紅十字會。她就是市派村黨支部書記中唯一的女同志和少數民族干部——張娜。
2018年2月,張娜同志經主動申請和組織考察,被選派到濟陽區垛石街道小李家村任村黨支部書記。駐村以來,她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實干奮進的敬業精神和為民服務的奉獻情懷,擔當作為,敢為人先,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貢獻著一名巾幗書記的智慧和力量。2020年8月,組織上為村里遴選出新支部書記后,張娜由支部書記轉任為小李家村第一書記,繼續奮戰在基層,奉獻在一線。
在她的帶領下,小李家村已成功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并先后被評為“山東省森林村居”“濟南市衛生村”“濟南市紅十字博愛家園”“濟陽區敬老文明號”等。張娜同志也先后榮獲“濟南市巾幗建功標兵”“濟南市先進工作者”“濟南市巾幗第一書記標兵”“濟南市三八紅旗手”等殊榮,2020年12月,因工作表現突出,被濟南市委、市政府評為擔當作為“出彩型”好干部。
抓班子帶隊伍,當好發展“領頭雁”
小李家村在人民公社時期,是遠近聞名的示范村,曾有“南有李(指小李家),北有閆,中間有個石墓田”的說法。2018年,該村因在換屆選舉時未產生村黨支部書記,被定為“軟弱渙散村”。沒有書記帶頭,別說干事創業,連正常的村級運轉也保障不了,更別想為群眾辦點實事。于是村黨支部書記這一使命落在了張娜的肩上,這既是組織對她的考驗,更是對她的鞭策。從機關到基層,從溫暖舒適的空調房到冰凍三尺的廣袤平原,不僅工作領域發生了改變,而且生活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是具體的執行者,而現在既要思考問題、處理事情,還要當好一名領頭雁和勤務員。面對復雜的環境,起初,對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她知難而上,憑著自己在部隊練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工作作風,硬是把擔子挑了起來。
把小李家的旗幟再扛起來,成為了她奮斗的目標。到村后不久,她就從黨建入手,通過“三步走”打開了發展新局面。第一步就是抓班子。到村第二天,她就立即召開村“兩委”會議,確立“黨建統領、產業增收、為民服務”的工作目標,并從群眾最關注的具體實事入手,號召村干部在環境整治、安全維穩、脫貧攻堅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她第一時間回到村里,與黨員干部、群眾一起建制度落措施,形成了“三防三控三督促”工作方法,有序開展了住戶排查、村口值班、宣傳教育等工作。她還把黨支部搬進疫情防控指揮部,設立黨員先鋒崗,帶領黨員干部沖鋒一線,發揮起戰斗堡壘作用,村班子戰斗力、凝聚力、帶動力不斷提升。第二步抓隊伍。以制度為抓手,在黨員大會上立規矩,把每月26日確定為黨員學習日,黨員必須按時參加“三會一課”,嚴格落實“主題黨日+陽光議事”制度。同時,她積極向派出單位市紅十字會爭取,開展“村會共建”,實施“黨建+”模式,小李家村的黨建資源實現了由紅十字會黨組統籌調配、共享共用,并多次組織村里的黨員、村“兩委”干部與紅十字會機關干部一同赴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接受黨性教育。第三步抓人才。村級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她主動聯系村里的年輕黨員、退役軍人李德光回鄉創業,發展熟食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并發揮紅十字會群團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和項目,形成以活動促交流,以幫扶惠民生,以互動謀發展的發展格局。同時,為吸引外流人才回鄉創業,她親自動員優秀青年參與村支部書記遴選,為鄉村振興落地開花奠定了人才基礎。
抓產業促增收,當好致富“帶頭人”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而之前的小李家村多年來一直沒有特色產業,且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全村人才外流情況比較嚴重,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成了村內的主力軍。駐村后,張娜走村串戶搞調研、發動群眾抓產業、奔波城鄉作推銷……每一項工作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張娜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擺在首位。在調研走訪中,她了解到有很多村民自行把土地承包給別人種植,每年每畝地只有400元,于是,2019年初,她率先在村里推行土地流轉,開始時很多村民擔心承包費落實不了,對土地流轉很不配合,但為了能讓全村的土地順利流轉,她親自入戶走訪,講解流轉政策,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帶領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到萊蕪郭家溝村、濟陽區回河街道寺前劉村、仁風鎮李八村等地學習土地流轉經驗。因前期工作推行難度大,有好幾次,村干部看到她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在偷偷的掉眼淚,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9年6月麥收前夕,全村110余戶700余畝土地以每畝800元的價格順利流轉到村委,并由村委統一發包給種植大戶,流轉費也第一時間發放到入股村民手中。同時,她還帶領黨員群眾將50余畝閑置用地收歸集體,進行分塊承包,簽訂合同,盤活土地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通過村里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三年來,村集體由原來的不足3萬元,增收到56萬元,不僅有效破解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的難題,更激發了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的落地開花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基礎。
在村莊發展致富的路上,必須有特色產業作支撐。張娜主動聯系村里的年輕黨員、退役軍人李德光,了解到他在東營做燒雞非常有名,成功說服他回家鄉重新創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把這個燒雞產業包括他的熟食系列產品做大做強,不光是在我們當地有名氣,更希望能走出濟南,走出山東,向全國拓展出去,把燒雞產業做成村里的特色產業”。奔著這個目標,張娜和李德光一起打造了“齊鹵道”燒雞品牌,線下建立實體店,線上進行直播帶貨、電商平臺加大產品銷售推廣力度。現在“齊鹵道”燒雞在濟陽開設了兩家門店,“第一書記”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逢年過節,“齊鹵道”熟食都會拿出盈余的部分,幫扶村里的困難群眾,讓村民得到了實惠。
辦實事解民憂,當好群眾“貼心人”
一個宗旨、兩重身份。“我既是領頭雁,又是人民公仆,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我當家人”,在駐村工作期間,張娜始終秉承這樣一個理念,老百姓交辦的事必須時刻放在心上,盡快抓好落實。作為一名女書記,她克服諸多困難,吃住在駐地,全然顧不上年邁的父母、從警的丈夫和臨近中考的女兒,但她把村里的留守兒童當自己的孩子,把孤寡老人當自己的親人,把困難群體當自己的親戚,始終如一,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
在駐村工作中,她經常看望村里的老人、留守的兒童,救助村里的弱勢群體。2020年底,新冠疫情再次嚴重時,她自己出資購買2500只口罩發給全體村民。這三年來,每年的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各種傳統節日,她都會第一時間為村民備好元宵、粽子和月餅,主動走訪村民。后來,村里人才慢慢知道,有好幾次購買食品的費用,都是她從工資里一點一點積攢出來的。
在村級發展中,她認真梳理核實每一家貧困戶的情況,逐戶制定幫扶措施,掛圖作戰,逐項攻破;三天兩頭給貧困戶打電話,給他們講政策,將醫療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的好政策送到每家每戶;利用個人的人脈和關系幫助村里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金5萬余元,為全村殘疾人申請殘疾用具和殘疾證升級10余人。直接幫村民解決白菜滯銷難題,挽回經濟損失10萬余元;帶領村民參加全市扶貧成果展收益5萬元;為村里協調鋪設村里土路1400米,節約資金4萬余元......類似這樣的事情,這些年已數不勝數。
她還致力于發展志愿服務事業,組建小李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發展志愿者80余名,借助各類傳統節日、歷史紀念日,開展普惠性的幫扶活動30余次,帶領志愿者投入到滯銷白菜銷售、特困對象幫扶、扶貧政策宣傳、敬老愛老慰問等各類活動中,真正讓群眾感受到黨的好政策、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連續三年組織開展暑期義務支教活動,與山東建筑大學成立教學合作基地,組織學生赴山東省博物館、濟南市科技館、濟南野生動物園、山東省眼科博物館、蔡公時紀念館等科普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讓村內兒童度過愉快的寒暑假,贏得村民的一致好評。
2021年5月26日,在結束三年幫扶工作座談會上,面對離別,村民們流下了感動和難舍的淚水,看到鄉親們自發贈送給張娜的一面面錦旗,她含著淚激動的說:“這幾年與鄉親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這里永遠是我奮斗過、戰斗過的第二故鄉,這里的村民也永遠是我的親人”。
退伍不褪色,扶貧顯擔當,以前是保家衛國,如今,雖換了戰場但不換初心,在駐村的1200個日夜,她一心扎根基層,幫助村民解決各類困難百余件,車輛行駛里程達13萬公里,帶領黨員群眾將曾經渙散的小李家村逐步轉變為發展后勁十足的先進村,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也詮釋了她無私奉獻、實干敬業的工作作風。
責任編輯:金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