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濟寧市文明辦
手機查看
董魯光,男,198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濟寧市“千名人才”,曾參加援疆支教工作,生前任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汶上縣分局監察室主任、輻射科科長。
2021年9月26日,董魯光正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整理環保工作檔案資料,11時35分,突發疾病倒在辦公桌旁,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1歲。從業十余年,他用一腔赤誠守護著汶上的碧水藍天,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和人生價值。

守職責、講原則,把環保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2010年9月,剛畢業的董魯光考錄到汶上縣環境保護局,從此與環境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生時代的他認真、愛鉆研,來到監督管理科這第一個崗位后,他在學中干、干中學,發揮有學歷、懂專業的特點,逐漸成長為一名行家里手。2020年,汶上縣開展了環保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全方位排查工業企業涉氣、涉水、涉固危廢等群眾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董魯光逐一對照政策,為企業精準把脈,幫助企業整改。從“這位同志能挑毛病,不好相處”,到“他幫我們找問題、出主意、想辦法”,他嚴謹的工作作風,幫助企業改善了環保治理條件,提高了經營管理效率,讓所服務的企業紛紛豎起大拇指。
2020年的一個冬夜凌晨1點,氣溫零下十幾度,一家企業出現了排污超標預警,主值班長董魯光和同事立即趕赴現場,風雪交加、道路濕滑,原本20分鐘的車程花費了40分鐘終于趕到。企業負責人處理完預警問題,問到:“這么晚了,天氣也不好,你們打個電話就是了,或者明天白天來不也一樣嗎?”董魯光抹了把汗:“不一樣,解決排污超標問題,減少污染,是你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環保110’的職責”。
他負責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任務重、工作瑣碎,僅需要現場驗收的企業每年就有230余家,還有更多的企業項目要審批把關、梳理檔案、錄入信息,每天都有大量的資料需要整理。繁重的工作并沒有改變他嚴謹的態度,他把關而不設卡、簡化而不草率,每一個建設項目、每一個工作環節、每一步工作程序,他都一絲不茍、嚴格把關!绊椖繉徟粌H是一項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被評為奉獻標兵、敬業標兵、擔當標兵、創新標兵,所在的環保服務窗口,多次被評為流動紅旗窗口。
靠得住、沖得上,關鍵時刻彰顯黨員的責任擔當
2016年,單位新設立輻射科,董魯光主動請纓,勇敢把這個談“核”色變的重擔挑了起來。說了就干、干就干好,這是他的工作信條。他勤勤懇懇,帶領輻射科工作人員強化放射源監管,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隱患,對全縣涉源單位開展拉網式、觸底式全面摸排整治,全面徹查各類安全隱患和薄弱環節,壓緊壓實單位輻射安全職責,確保全縣輻射環境安全。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國控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濟寧汶上站成功落戶汶上,從施工建設到項目驗收,他全程參與,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19年9月,管理站順利通過驗收并投入運營。后期的日常管理維護、數據監測、信息報送,他也獨自承擔了下來,全面展開了輻射環境質量監測、輻射建設項目評價、輻射污染糾紛調查和處理等工作,帶動汶上的輻射監管工作邁了一個大臺階。
擔任輻射科科長期間,他跑遍了全縣所有企業單位、醫院,嚴格監管全縣所有輻射單位的放射源和輻射項目,努力為百姓筑起輻射環境安全的“銅墻鐵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對全縣29個涉源項目逐一排查、反復做工作,引導企業消除隱患、加快技改,保證了生產安全。8月29日,大雨卻沒有擋住董魯光的腳步,他奔赴濟寧中都木業公司現場,指導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拆裝放射源,順利完成送貯工作。至此,汶上轄區內最后一枚放射源安全送貯,汶上縣率先在濟寧市成為第一個無“核”縣。
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常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鍛煉了他嫻熟的業務技能,近年來,市級組織的輻射工作督查專班,往往少不了他的身影。2020年12月,濟寧市輻射事故Ⅱ級應急演練暨監測技術比武活動在華能濟寧熱電廠舉辦,董魯光帶領輻射科的同事,同各縣市區開展了同場競技業務大比武。手持測試儀的他身體偏胖卻行走靈活,在極短時間內找到了放射源,按時完成了比武考核任務,獲得團體總成績全市第4名的好成績。
輻射監管不僅企業重視,群眾更為關注。為提高群眾對輻射知識的認知度,打消群眾疑慮,董魯光參加了局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綠水青山志愿服務隊”,到基層鄉村、社區開展“輻射安全進村居”服務宣傳活動。他設計制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彩頁,還穿上了志愿者“紅馬甲”,從群眾關心的移動基站、高壓輸電線等常見的設施入手,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向群眾講解輻射安全基本常識,幫助群眾扭轉錯誤觀念,提升公眾對輻射的科學認識。
能吃苦、甘奉獻,用“小家”成就“大家”
董魯光不僅是一名愛崗敬業的好干部,更是一名樂于助人的好同事。工作之余,同事們聽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行,馬上就去”;蛘吖ぷ餍枰獏f助,或者臨時查閱檔案資料,甚至修理電腦、拖車,公事私事,不論哪里需要他,他都從來沒有說過不行。
董魯光老家在寧陽,他工作在汶上,妻子是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他們把小家安在了濟寧城區。他平時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事業上,唯獨把家庭和個人放在了后邊。聽他妻子說,孩子上三年級了,他接送孩子的次數一把手都能數的過來,從來沒有開過家長會,也不認識孩子的班主任是誰,作業更是沒管過,照顧孩子的任務都是靠妻子和孩子的奶奶。有一次環保集中排查活動,他連續忙碌十多天沒有回家,妻子在周末帶著孩子去單位“探親”,本想一起陪孩子出去游玩,看到他感冒發燒還堅持工作,一邊埋怨一邊流下眼淚,說著還幫著他裝訂起資料來。等到工作全部做完,剛松了一口氣,他突然想起今天答應了孩子去游樂場,看了看表,凌晨兩點,發現孩子自己靠在椅子睡著了。
董魯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把一腔赤誠獻給了他鐘愛的事業。出色的工作得到了上級環保部門的充分認可,多個單位想調他去工作,他考慮到自己的崗位業務專一性強,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接替,就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在汶上扎下根來,一干就是十一年。作為生態環保鐵軍中的一員,董魯光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生態環保工作者高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價值觀。董魯光雖然走了,但他用生命的樂章,譜寫了短暫卻又閃耀光輝的人生,他的精神,將永遠守護著這一方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