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士平,女,1956年5月出生,濱州市沾化區富國街道黑龍村村民。婚后,她悉心照顧婆婆,沒讓婆婆生過一次氣,操過一次心,像哄小孩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婆婆。
1979年,經人介紹,張士平認識了黑龍村的郭春田。從一開始,郭春田就向張士平坦白了自己的家庭狀況,早在1960年,因為鬧饑荒,自己的父親被餓死了,是母親一人把他和一個姐姐、兩個妹妹拉扯長大,度過了無數個艱難的日夜。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必須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婚后也要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照顧母親的日常起居,如果張士平能夠答應這些條件,兩人就繼續相處。張士平聽后,不禁對這位偉大的母親肅然起敬,也被郭春田的孝心所感動,于是決定嫁給這個好男人,與他一起同甘共苦,一起照顧母親。
婚后,家庭比較困難,張士平依舊不怕苦、不怕累,主動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種地收割等內內外外的活她都做。走進他們的家真的是一塵不染,家里的物品都收拾的井井有條。婆婆年輕時家里條件不好,拉扯4個孩子不容易,有一口吃的先讓孩子們吃,她半輩子沒有吃過什么好東西,倒是吃過不少苦。張士平能夠深深地理解婆婆的不容易,在飲食上,也是婆婆想吃什么,就盡量滿足婆婆的要求,自己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1982年,婆婆突然查出直腸癌,張士平比誰都著急,她帶著婆婆到處求醫,終于打聽到內蒙古有一種藥劑能夠治病,便托人買了藥。但是,這種藥劑雖然能夠治病,但副作用很強,婆婆注射后,便渾身抽搐,極其難受。婆婆因為忍受不住痛苦,萌生了停藥的想法。但是,藥一旦停了,病情便會惡化。張士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方面,不忍心看著婆婆繼續受折磨,另一方面,更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婆婆病情惡化。婆婆大半輩子沒享過什么福,不能就這么離開自己。殊不知,張士平心疼到哭了多少次。她哭著跪在婆婆床前,苦苦勸說婆婆,像哄小孩一樣,跟她耐心講道理,“哄騙”婆婆打針。每次打完針,她都會守在婆婆身邊,緊緊攥著婆婆的手,或抱緊婆婆,幫她挺過難關。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婆婆的病終于治好了。婆婆說:“多虧了我這孝順的兒媳婦了,不然我這老太婆就要去見孩子他爹了。”
為了能讓婆婆過上好日子,夫妻倆商量著開個小飯館。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飯館生意日漸起色。即使整日忙著飯館的生意,但張士平依舊像帶孩子一樣,整日把婆婆帶在身邊照看。婆婆想搭把手,她都不讓。每頓飯,她都會親自下廚,為婆婆做她喜歡的飯菜。
2017年夏天,因為城中村改造,自己的飯館被拆遷,張士平由于年紀也大了,干不動了,便專心在家照看起了婆婆。婆婆年紀大了,眼神不是很好,生活難以自理。但是婆婆有個愛好,就是喜歡走街串巷,到老伙伴兒家中拉呱。張士平依舊什么事兒都依著婆婆,婆婆想出門,她就攙扶著婆婆出門;婆婆想到誰家串門,她就跟著婆婆到誰家串門,可以說是寸步不離。婆婆喜歡吃水果,張士平就把蘋果削皮切塊,喂給婆婆吃,家里香蕉、橘子等水果從來沒斷過。婆婆雖然年紀大了,確更愛面子了,像個老小孩兒似的,每到過年過節過生日,張士平總會給婆婆添置衣服穿,讓她在老伙伴兒面前也炫耀炫耀。張士平四十年如一日服侍婆婆,一如既往,無微不至,從不言棄,無怨無悔。
2019年5月,96歲高齡的婆婆患病去世。彌留之際,她拉著兒媳張士平的手說:“孩子,你就是娘的親閨女啊。”婆婆去世后,張士平悲痛萬分,這么多年的相處,她們早就成了真正的母女。
張士平入選2019年12月“濱州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