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手機查看

杜嘉莉,女,漢族, 1974年10 月出生,群眾,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高級工程師。
“杜工,屏幕不亮了。”“杜工,有一臺機器人手術要做。”“杜工,手術室的門壞了”。杜工,杜工,杜工……從CT室、手術室上千萬的大型醫療設備,到病房里幾百上千元的小器械,沒有杜嘉莉不會修不會用的。不僅會修,她還是高科技智能化醫療設備——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實際操控者。
23年前,上班第一天,領導問杜嘉莉:“你一個女娃娃能干好器械科工作嗎?”她拍著胸脯堅定的說:“領導,你放心,不會的我就學,我絕不會因為器械出問題而影響臨床醫療安全。”
為了這句承諾,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器械科的這位女漢子背熟了各種器械參數、維修了數不清的醫療器械,用一滴滴汗水保障了臨床醫療安全,用實際行動兌現了當初的諾言。她自己也早已是別人花百萬高價都想挖走的高級工程師,她榮登2018年度“濟南好人榜”,可她總覺得自己只是“干了本職工作的維修工”。
每件器械都是自己的孩子
杜嘉莉所在的市三院是一所資產幾億元的綜合性醫院,這里數不清的醫療器械,小到幾十元,大到幾千萬,全都裝在杜嘉莉的心里。
有一次院辦公室修訂醫院簡介,找到杜嘉莉:“杜工,我想問問醫院有哪些大型醫療器械。”
“你說要多少錢以上的,十萬元還是百萬元的?”不等對方回答,杜嘉莉接著說:“我給你數數啊,咱院里有西門子新一代Definition AS 能譜CT、美國GE1.5T磁共振掃描儀、荷蘭飛利浦平板數字血管造影系統、術中三維導航C臂Arcadis Orbic 3D……”
說起這些器械,杜嘉莉如數家珍。每件器械都像她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住在手術室,那個“孩子”住在磁共振室,還有“生病的”孩子在倉庫等待她維修。在她心里,三院就是自己家,她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這些“孩子”身上,換來的是“設備活地圖”的稱號。
她熟知每個“孩子”的位置和“脾氣”,還把它們當成寶貝疙瘩精心照護。
2017年,因為杜嘉莉表現突出,濟南市醫務工會破格批準她外出療養,別人得到這樣的機會都興高采烈的接受,沒想到她卻因此專門跑到院領導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痛哭了好幾場。
原來,當時的一臺大型醫療設備出了故障,杜嘉莉費了不少心思還沒完全修好,如果去療養就要拖延維修時間。她打心眼里舍不得“孩子”,更不想因為“孩子生病”而耽誤病人病情。她想推脫療養機會卻沒得到批準,最后實在沒辦法就跑到醫院工會主席那里痛哭,從工會主席哭到黨委書記,總算把這個療養機會“哭沒了”。別人說她傻,她說:“我不在乎這個。”
其實,她在乎的是“孩子們”是否“健康”,在乎工作有沒有做好,在乎病人能否順利得到檢查和治療。
每一個難題都要啃下來
1996年,杜嘉莉從泰山醫學院畢業后來到市三院。剛入院時,這里還是一排排的平房,只有一座病房樓。第一次進器械科,杜嘉莉面對的是一道道質疑的目光——一個嬌滴滴的女娃娃,干器械,能干什么,來養老的吧?杜嘉莉沒有爭辯,她想起自己對領導許下的承諾,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贏得大家的信賴。
當時的器械科大多數時間干的工作只是給空調充充氟,給手術臺加加油、緊緊螺絲,給老病床焊個床腿,給無影燈換個風扇,做個配電盤,焊個小推車。維修醫療設備這樣技術含量高又費時費力的活都是外請專業人士來做。即使這樣,杜嘉莉樣樣跑在前頭。幾年下來,大家都看出她是個不嬌氣還特別能吃苦的女漢子。也正是這些“小活”,為她日后成為維修“大拿”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大而難為。因為堅持這樣的理念,杜嘉莉啃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2000年以后,醫院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各種先進設備的引進,讓“大型設備”這一概念從萬元級一躍進入千萬元級。面對從沒見過的“大家伙”,杜嘉莉曾一度陷入彷徨,要不要學?怎么學?跟誰學?
不服輸的韌勁讓她找到了出路:要學習,要堅持學習!不了解設備原理,她就捧著清華大學出版的模擬電子設備看數字電路,看到頭疼才放下;看不懂英文說明書她就翻字典,一天翻一頁,長期堅持下來也能看懂大部分;看不懂晦澀難懂的各種參數和臨床術語,她就一遍遍請教臨床醫生。為了逼自己學習,她干脆報考工程碩士,并順利畢業。
2016年,市三院引進了全省第一臺國產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機器人價值2000多萬元,有了它,手術醫生能看到患者體內以往看不到的角落,它像是醫生的眼睛,也像是GPS導航系統,在它的引導下,醫生手術更游刃有余,患者出血量小,恢復快。但是,機器人作為輔助工具不是由醫生操控,真正操控機器人的是工程師。
機器人初引進時,每次開機都需要請廠家工程師到場操作。杜嘉莉心想:“靠廠家派工程師,不如咱自己學會了,給院里省錢,還不耽誤病人治療。”為了掌握這門新技術,她幾乎吃住全在院里,看不懂的就翻書,想不明白就問人,上班完成本職工作,下班就學機器人操作,短時間內就掌握了這臺處于全國先進地位的高智能機器使用方法。
如今的杜嘉莉,靠一股鉆研的狠勁,不再是被人質疑的毛丫頭,而是大家心中無人替代的高級工程師“杜工”。
身價百萬的主心骨
2017年4月12日,市三院手術室里,山東省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和C臂合作完成的腰椎手術正在進行。術中用到的C臂是骨科手術室最先進的X線攝影設備,使用時,為防止輻射,在給病人做好防護后,其他所有工作人員都走到了門口防護板外。突然,一個身影閃現,在防護板外的人喊了一句:“里面是誰?衣服后背全濕透了!”“那不是杜工嗎?你怎么不出來?”
說話的功夫,C臂拍攝完成,杜嘉莉立刻沖到設備前,開始進行調試。別人問她:“你怎么不出去?”“出去再進來會耽誤時間,我不出去了,能省點時間是點時間,時間越短病人越安全。”
當時手術室里既有工作人員,又有外院前來觀摩學習的醫護人員,擠擠挨挨一屋子人。杜嘉麗忙前忙后,一邊操控骨科手術機器人,一邊操控C臂,渾身上下像水洗了一樣濕透了。
這臺原本需要耗時4個多小時的手術,在杜嘉莉操控的兩大“護法設備”幫助下,僅用1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過程出血量不到100ml,創口不足2cm,患者雙腿4天之后就活動自如。操控這樣高精尖的設備,全靠杜嘉莉。
主刀醫生說:“沒有杜工,可不行。”這句“可不行”是對杜工的最高褒獎,她是一臺手術的主心骨,有她在,手術才能做。
她維修、操作大型醫療設備,每年給醫院節省的費用有幾百萬元。曾有醫院院長公開表態:“杜嘉莉只要來我這里,一年給她一百萬我也愿意!”
杜嘉莉雖然不是富二代,但她“玩著”幾千萬的“大玩具”;雖然不是有錢人,她卻是難得的“值錢人”。她很“值錢”,她最大的價值就是為了那一句重如泰山的莊嚴承諾,把自己逼成了“絕頂高手”。
無處不在的“跑腿工”
杜嘉莉個子不高,身材微胖,走路速度極快。出門維修時常用的設備箱,男人提著都嫌重,她天天提進提出從不叫苦叫累。經常有人見到她微微斜著身子,手里提著箱子,手指勒的通紅,卻健步如飛,腿上像裝了馬達一樣,在醫院200多畝地里四處“跑來跑去”。
手術室、ICU、病房、特檢科、消毒供應中心,該去跑的,她能跑就跑,大冬天也時常鼻子尖冒汗;小到血壓計、電子秤,大到呼吸機、高壓氧,不管什么設備,無論上班還是休息,只要一聲招呼,她肯定最快時間跑到現場,迅速排除故障;一年365天,她能上班330天。
她負責過影像中心、急救中心、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科室設備的安裝調試及日常維修、保養;她熟悉包括磁共振機、CT機、DSA、呼吸機、X線機等在內的各類設備工作原理、臨床使用操作;她參與全院醫療設備管理工作,熟悉醫療設備的購置、計劃、評估、安裝、驗收、日常使用質控、保養、維修、操作培訓等相關工作;她負責全院固定資產的系統化管理、設備檔案整理、年度資產清查等工作;她參與制定相應的醫療設備安全管理制度、設備操作規程,積極參與到醫院數字化建設中,還完成了多篇技術論文。
活地圖、孩子頭兒、高級工程師、主心骨、跑腿工,這一個個看似調侃實在贊許的標簽,是杜嘉莉一頁書一頁書“啃下來”的,一個螺絲一個螺絲“擰”出來的,一個腳步一個腳步“跑出來”的,一滴汗一滴汗“流出來”的。她明明是個女人,卻生生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大哥——有困難找杜工,這是全體三院人的口頭禪。
她不在臨床一線,卻保障著全院臨床一線的安全;她不是醫護人員,但沒有她現場操作,很多手術無法完成;她沒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極致;她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卻是所有人心中真正的“勞模”。時代需要工匠,她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從業23年,杜嘉莉所有的付出與努力都是為了當初的承諾。老領導退休了,新領導上任了,醫療設備也換了一茬又一茬,她說過的話卻早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絕不會因為器械出問題而影響臨床醫療安全”,從前,她做到了,未來,她也必將嚴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