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彥,男,2010年5月出生,鄒平魏橋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 馬子彥為救爸爸一天吃五頓,兩月增重十斤。
馬子彥的父親馬秋收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今年33歲,上有七旬老父母,下有三個幼子,妻子在家照顧孩子,他每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就是這個七口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2019年6月,馬秋收感冒了,一個月不見好,他到鎮上抽血檢查時被告知血常規異常,建議做進一步檢查。7月16日,在山東省立醫院,馬秋收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當聽說抽自己的骨髓血能救爸爸時,一向害怕打針的小子彥沒有絲毫猶豫,“想到能救爸爸,一點也不怕打針了,我是男子漢,不怕疼,我要救爸爸。”經過配型比對,父子倆符合骨髓移植條件。 但是馬子彥比較瘦小,只有30公斤,而爸爸的體重是他的兩倍還多,捐獻雙方體重差距越小越好,馬子彥需要增重。馬子彥非常懂事,很想救爸爸,為捐骨髓兩個月持續增重,硬著頭皮一天吃五頓飯,但也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主要還是喝小米粥、吃饅頭配咸菜,有時給他炒點菜,做點肉,喝點牛奶。“他有時說想吃什么,爺爺可能不給買,因為實在是條件有限,主要還是平時吃的小米粥、饅頭多吃點,吃飽一點,有時看到孩子吃到咽不下去,真的很心疼。”子彥的姑姑說著就紅了眼眶。“吃不下的時候,就歇一會兒再接著吃。”看到體重秤上一點點增加的數字,馬子彥就覺得自己離救爸爸更近了一點。終于,兩個月后馬子彥體重增加到35公斤,醫生說他可以給父親捐獻了。
經過兩個月的增重,馬子彥的體重終于達到35公斤,可以捐獻骨髓了。因小子彥年紀小,不能一次性抽取造血干細胞,他只能分兩次抽,總共抽了200多毫升。有的大人抽骨髓都承受不住,但他很堅強,很配合,也不喊疼。“醫生抽造血干細胞的時候,我看到紅色的血從透明管子里流出來,但我不害怕,只是這兩天有些麻。”小子彥笑著擼起毛衣袖子,兩條細胳膊打彎的地方都貼有防感染的醫用膠布。
子彥的姑姑介紹,馬秋收順利進行骨髓移植,前期治療就花費了18萬多,變賣了家里的東西,主要是牛羊,湊了4萬元,在兩家網上籌款平臺發起求助,一家籌了2萬元,一家籌了5萬元。公司前后捐了大概10萬元。鎮政府扶貧辦也非常關心,資助了3萬元,并納入了低保戶。后續抗排異治療的費用已經收到了一些好心人的捐款,在網上籌款平臺也發起求助。
捐獻骨髓后的子彥身體狀況良好。“爸爸還有10天左右的時間就能出艙轉到病房,我也能看到他了。他在出租房時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湯和蘿卜湯,心里沒覺得苦,我在這里能省下一點錢,媽媽和弟弟們就會在家里吃上一點好的,爸爸的醫療費也能省出來。”小子彥笑著說,他希望爸爸趕緊好起來,然后他們一起回家。
馬子彥入選2019年11月份“濱州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