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學文夫婦,最讓人敬仰和點贊的是一件默默無聞照顧烈士家屬六十一年的感人故事。
王學文的二叔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曹縣戰役中犧牲的,當時傷心過度的二嬸精神失常,改嫁他鄉,撇下年僅三歲的堂弟王學項,被憨厚善良的王學文父母收養,從此,王學文就多了個“親弟弟”。
王學項從小體弱多病,五歲時患了嚴重的骨結核,由于當時農村醫療條件落后,又沒錢醫治,繼而轉化成淋巴結核,盡管王學文父親天天采集草藥熬服,但最終還是落下個終身殘疾。
1958年,剛結婚的王學文就和妻子商量著把殘疾的堂弟照料過來,減輕父母的壓力。恰巧那年夏天王學項又從樹上摔傷、感染,刮骨療傷成了他和妻子的掛心事。等到1971年,聽說菏澤醫院來了個好醫生,王學文夫婦毅然決定賣掉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才把王學項的骨結核病治愈。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王學項的骨胳已經嚴重變型,喪失了基本勞動能力。
王學文夫婦雖然也有五個孩子需要教育和撫養,但他們一刻沒有放棄過對王學項的關愛和陪護,六十年如一日,甘苦與共,風雨同舟。吃喝拉撒、縫補替換、煎藥敷療,事事細微。
2008年,年逾古稀的王學文也患上心肌梗塞,經常打針吃藥,孩子們也都為生計在外忙碌,他感覺照顧堂弟有點力不從心,就和村干部聯系鎮敬老院,可是王學項從小性格孤僻,說什么也不在敬老院生活。為了不讓堂弟傷心,不久就把他重新接回家來。
2014年冬天,王學項不小心突然摔倒在院子里,就再也沒有起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王學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經常讓老伴變著法子做堂弟愛吃的飯菜,不管刮風下雨,他和老伴交替照顧王學項的生活起居,換洗衣服、端屎刮尿、理發剃須,就這樣一晃又是四年。
“學項他脾氣不好,不愛喝稀飯,愛吃菜、不吃淡,學文他兩口子從來沒煩過,總是樂呵呵的對待他。幾個孩子每逢回來都給他二叔捎好吃的,比照顧自己的爹娘都上心。”鄰居王愛巧說。
最美不過夕陽紅 老有所樂度終生
王學文熱愛戲曲,喜愛書法,酷愛樂器,一有文化活動他就會積極參加,是仿山鎮年齡最大的文藝志愿者。
在王學文的帶領下,馬王莊村組建了三支秧歌隊、兩支舞蹈隊、一個戲曲班,隊員由原來的五、六個人發展到現在的八十多人。
王學文7歲時,被一位拉墜子老藝人的弦音吸引著迷; 10歲時,開始揣摩手工制造二胡;15歲那年,他拜定陶豫劇團蘇德茂老師學二胡;18歲又跟著袁紹亭老師學習琴書。近幾年,仿山鎮文化生活日益紛呈,他主動參加村級秧歌隊、竹馬團和仿山鎮文化宣傳隊,整天忙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