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19
手機查看

孫澎,女,漢族,1931年1月出生,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人,籍貫山東即墨。她是抗日烈士的女兒,也是一名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她生前為國家建設出生入死,在生命的終點用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方式把最后的愛心奉獻給了社會。一位平凡的老人,卻用不平凡的善行義舉詮釋著一名退役軍人的忠貞信念,這份人間大愛令人敬佩,讓人動容。
捐獻遺體,生命最后的奉獻
所謂“無語良師”,是人們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寧愿讓醫學生在我身上劃上千刀,也不想見到他們未來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這是他們的共同心愿,他們用最直接的方式讓醫學生真切直觀地接觸到解剖學。在浙江大學的無語良師碑上刻著這么一句話:他們雖然不言不語,卻給與莘莘學子洞開生命之謎的密鑰;他們雖然不言不語,卻給與無數患者擺脫病魔的康復之音;他們雖然不言不語,卻錚錚訴說著生命的圣潔和奉獻的崇高!
醫學發展到今天,解剖學依然是醫學生在大學時期的三大基礎課程之一。對捐獻者的遺體,醫學生們將之尊稱為“大體老師”,解剖前,他們會舉行肅穆的開課儀式,向“老師”獻花鞠躬,然后慎重地下刀。
2019年6月7日下午,在與病魔斗爭了一年后,孫澎老人去世,家人遵照她的遺囑,第一時間與青州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系,辦理了老人的遺體交接手續,遺體捐贈給濰坊醫學院,角膜捐獻給濰坊眼科醫院,這是青州市第五例遺體捐獻,也是一名退役老兵生命最后的奉獻。
退役不褪色的紅軍老戰士
孫澎老人出生于1931年1月,籍貫山東即墨,父親在她13歲時犧牲在膠東抗日戰場上,她建國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退伍后被安排到福建省三明市百貨公司工作,1974年隨夫回山東省青州市落戶,在蔬菜公司工作至退休。
孫澎老人熱愛生活、熱心開朗。退休后她和老姐妹們共同成立了青州第一家老年人歌唱團體“老年童心團”,孫澎老人是熱心腸,為人正派、樂于助人,是退役老兵,又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自然成了童心團的“團長”。大家共同排練,參加文藝演出,用大合唱的方式慶祝香港回歸、慶祝澳門回歸、慶祝北京申奧成功等等。老人80大壽那天,60多名童心團的老姐妹來為她祝壽,一時傳為美談。
孫澎老人熱愛祖國,堅持學習。退休后堅持讀了20多年老年大學,畢業證書存了厚厚的一摞。家里常年訂著各類老年雜志,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奧運會、航天成就、地震災情,只要和國家有關的事,她時刻關注著。在她的筆記中,寫著這么一句話:“一個國家最根本的財富,是它的全體公民。”而她做為一名公民,一名老戰士,也想為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2012年的時候孫澎老人就告訴子女,她決定百年之后要捐獻遺體。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孫澎老人解釋道: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有的戰士在犧牲前會同意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給那些眼睛被炸傷的戰士,讓他們重見光明。孫澎老人當時就深受觸動,“你看,死后還能再幫助別人,多好的事情吶,我以后也要這么做!”
孫澎老人2015年4月遞交了遺體捐獻申請,她在捐獻申請中寫道:“我是抗日烈士的女兒,同時我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老戰士。捐獻遺體這是我的中國夢。”2個月后,她在《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她生前就告訴女兒:我80多年沒有住過院,身體沒有動過刀,我是個很好的“原裝貨”,對于醫學研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材。不管將來我得了什么重病,不做任何治療,不動刀,不放化療,有用的器官可以留著幫助別人,如果要是沒有用了,我歲數大了,我的遺體可以作為醫學研究。
孫澎女兒石勝榕:“從醫學院的車一拉走我媽媽那一刻,我就有一種感覺,覺得我媽媽是用另外一種方式還在這個世界上延續,有點不舍,但是媽媽終于完成了她的心愿。”
2019年10月,孫澎老人被評為“濰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