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生的徐海霞,現在是蒙陰縣常路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13年來,她用一雙巧手將煎餅攤出新花樣,攤出名氣,做成品牌。產品不斷創新,不變的是她對誠信經營的堅守,堅持用最好的原材料,做出最安全衛生的煎餅。

煎餅是蒙陰特色傳統美食,在蒙陰從事煎餅生產的萬人大軍中,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徐海霞。多年來,他誠信經營,產品品質有保障,她的“常路大嫂”品牌越叫越響,遠銷北上廣及新疆、青海、云南、貴州等眾多省份,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2005年,在織布廠上班的徐海霞下崗了,2006年,在朋友幫助下,徐海霞投資建起了自己的煎餅廠。創業之初,她就訂下了誠實守信做生意的原則,嚴把質量關,打造“放心煎餅”,切實保證煎餅生產的每一環節都安全、衛生,絕不因追求利潤而以次充好,坑騙消費者利益,在產品加工的每一道環節上,她嚴格把關,絕不允許一絲一毫的松懈。
支一個轉動的鏊子,均勻攤上不同口味的“糊糊”,不到一分鐘好吃好看的煎餅就攤出來了,紅的、綠的、藍的“糊糊”,變成了五顏六色、薄如紙張的誘人美食,這些芹菜、紫薯、桔子、甜菜根、黃桃等口味的煎餅,正是來自徐海霞的反復研制。2015年,煎餅品種從最初的玉米和小麥做到了十幾個,雇傭工人超過十個,常路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6年,徐海霞加入電商行列。她研發的黃桃煎餅先后被中央、省市電視臺作專題報道,將品牌宣傳到了全中國。網上訂購數量翻了幾番,營業額直線上升,特別是重大節日前后,各種煎餅供不應求,特色煎餅更是“一斤難求”。
訂單多了,需求大了,但產品質量不能落下,徐海霞在原材料收購上做足了文章。從小麥、玉米、小米、芹菜、黃桃等用量較多的原料,到櫻桃、地瓜葉等用量較少的材料,徐海霞在一些遠離污染的地區和農戶簽訂了收購合同。有一些小商小販慕名而來,要和徐海霞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把一些質量較差的糧食、蔬菜、水果低價賣給她,都被她義正言辭拒絕了。她說:“我做的是食品生意、良心買賣。哪一天把良心都出賣了,我還有什么臉做生意?”徐海霞一直堅持“花最高的錢,買最好的料”的原則不動搖,把質量最好的煎餅送到顧客手上。
前幾年,煎餅行業出現了許多以次充好的不正之風,許多小作坊為了節省成本,提高煎餅賣相,不惜把一些滑石粉、豆粕等加入到原料中,為正行業清風,徐海霞率先向消費者做出承諾:如果在她家生產的煎餅中發現有任何色素、添加劑、防腐劑,或者除蔬菜水果糧食之外的任何一種原料進入車間,愿意賠償一百倍的損失。
去年五一前夕,有個泰安客戶找到徐海霞預訂1000斤小米煎餅。正值銷售旺季一時做不出,徐海霞婉拒了她。該客戶說:“我要的是你的牌子,不是你的煎餅。你可以給我一半你的產品,另一半從附近煎餅店里收購,只是價錢每斤下一點。”徐海霞一聽,氣不打一處來:“你看中的是我的牌子,我更看中我的牌子!別人的煎餅,我一兩也沒有!”該客戶一聽,高興地說:“我聽說你們口碑好,果然不虛此行!和你合作,我放心!”
徐海霞在艱苦創業的同時,不忘積極回報社會,參與慈善事業,幫助那些困難的家庭、孤寡老人、貧困學生。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堅持每年看望慰問常路、高都、黃溝社區貧困老人,慰問消防官兵、駐地官兵,慰問沂蒙六姐妹,加盟雷鋒商家聯盟愛心單位,參與春蕾計劃,幫扶貧困學生,十年來她付出的善款已達十幾萬元。“是時代的發展讓我有了今天,現在我也要擔起一個做企業的社會責任。”徐海霞斬釘截鐵地說。
責任編輯:金秀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