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芹,女,1973年9月出生,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篦子張村村民,悉心照顧癱瘓丈夫16年。
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五間大瓦房在村里一點也不顯得遜色,段秀芹正忙碌地打掃院子,盡管瘦弱,但是給人第一感覺卻是精明能干,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忙活完手中的活,段秀芹急忙來到屋里坐在床邊和臥床不起的丈夫說話聊天,“他自己躺著悶得慌,我有空就和他聊天,說說他出事以前快樂的事情,鼓勵他好好養身體,爭取早日站起來!”盡管這一切對于段秀芹來講希望非常渺茫,但她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會有好的回報,丈夫一定會好起來,和以前一樣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原本她有一個幸福家庭,丈夫在外邊建筑工地上干活,盡管辛苦但收入不低。自己在家照顧公婆、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三畝多農田。盡管忙忙碌碌,但家庭和睦,幸福滿滿。但天有不測風云,2003年6月,丈夫張衛賓在建筑工地干活時,因安全防護設施不到位導致從高處跌下摔著頸椎,因頸椎神經受損,導致脖子以下不能動,但思維和說話能力沒有受到影響。昔日身體健壯、生龍活虎的男子漢現在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在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住了三個多月后,悲痛欲絕的段秀芹只能無奈地把丈夫帶回家中。丈夫的突然倒下,讓段秀芹幾近崩潰,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31歲的她常常獨自以淚洗面。但是孩子才六歲,家中還有公公、婆婆以及臥床不能自理的丈夫。她硬是咬著牙挺了過來!一邊伺候丈夫,一邊照顧孩子和公婆,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丈夫出事后,建筑公司認識到是自己的錯誤,主動配合支付了手術、醫藥費八萬多元并幫著把張衛賓多年的土坯房翻建成了五間帶院的大瓦房。當時孩子還小,上幼兒園大班,每天需要來回接送。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段秀芹地里種了好幾畝棉花,那時一斤棉花三四塊錢,比種糧食掙錢多,但棉花很纏手,自種下開始,打藥,除草、管理等,段秀芹一直在地里忙活不停歇。張衛賓剛開始出事那段時間排泄都沒有規律,得不停地回家照顧他。既要管護地里的莊稼,又要照顧生病的丈夫,還要來回接送孩子。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
考慮到段秀芹的家庭狀況,村里協調給其辦了三個人的低保,又幫張衛賓辦理了殘疾證,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孩子在大學就讀還享受“雨露計劃”學雜費減免等政策;村里還給段秀芹設立了公益性崗位;幫扶責任人經常不定時的對其走訪慰問,根據需求進行幫扶。這些更加堅定了段秀芹照顧丈夫的信念。“衛賓躺在床上16年了,沒有挨一頓餓,也沒生過其他病,多虧媳婦精心照顧。要不是有這樣心好的媳婦,他可能早就不在了。自從丈夫受傷臥床,秀芹不管黑天白天照顧他,總是她不吃飯先給他吃,這都是俺親眼看到的。這些年虧著她了,換個人也做不到,她的孩子還上大學,需要花銷!里里外外全靠秀芹一個人。”秀芹的鄰居含著眼淚說。
16年來,段秀芹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丈夫身上,替他翻身、按摩、洗澡、喂食。堅守承諾,守候感情,她堅信丈夫一定會好起來。
段秀芹2019年5月入選“濱州好人榜”。
責任編輯:金秀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