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中,女,1925年12月生,祖籍北京通州,現為濟寧市建委離休干部。
94歲高齡的老人夏中,她淡泊名利,生活儉樸,安于清貧。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平凡歲月后,她在暮年,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傾其積蓄24萬元,捐給濟寧市慈善總會,用于資助孤殘兒童和貧困學生。她出生在北京,卻將一生奉獻給濟寧;她生活簡樸,卻將24萬積蓄捐給孤殘兒童、貧困學生。她的故事感動無數濟寧人。
20萬元善款一次捐出 九旬老人有義舉
近日,濟寧市慈善總會收到一筆4萬元的善款,款項用于資助我市貧困大學生。該善款的捐贈者是現年94歲高齡的夏中老人。據了解,這是老人繼去年向困難老人、孤殘兒童捐贈20萬元之后的又一次慈善捐款。在這一筆筆沉甸甸的愛心捐款背后,是老人簡單樸素的生活。夏中老人總說:“錢夠花了,還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能幫一點是一點。”
94歲高齡的夏中老人出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祖籍北京通州,19歲那年,她告別家鄉,跟著一個親戚來到千里之外的濟南,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自此開始了她的漂泊人生。1948年的秋天,夏中不顧濟南城外炮聲隆隆,堅持在中共地下黨組織舉辦的學習班里接受黨的思想熏陶。1954年,她被組織分配到濟寧工作,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先后在機關幼兒園、市建委等單位工作。40年來,她早已把濟寧視為第二故鄉,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這里,為我市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寶貴年華。離休后,她仍積極為社會奉獻余熱。
夏中老人生活儉樸,為人謙和,離休后最大的愛好就是讀報紙。2018年,她從報紙上得知我市孤殘兒童和困境老人的情況后,第一時間打聽到捐款方法,通過身邊人聯系到濟寧市慈善總會,一次性將20萬元匯入捐款賬號。2019年的7月份,夏中老人又從報紙上看到了不少學生因家境貧困面臨輟學,她立即聯系到濟寧市慈善總會商量捐資助學事宜。在親戚朋友的支持下,濟寧市慈善總會籌募部負責人來到老人家中,為老人辦理捐贈手續,她拿出積攢的4萬元,捐給了濟寧市慈善總會,并希望能幫助到這些寒門學子。市慈善總會的負責人介紹,夏中老人這次捐助的4萬元,將分別資助10名困難學生。老人覺得,只要有一個孩子最終成才,她的捐助就值得。當許多受助貧困生想當面表達感激之情時,老人從來都是婉言謝絕,并寄語他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報效國家。
夏中在機關幼兒園從教多年,雖然她自己沒有孩子,但是她把這些孩子都當作了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身心都撲在她們身上。這也許就是她在晚年將龐大數目的離休金毫不猶豫地捐給那些孤兒和貧困學生的原因了。夏中覺得越是家境貧寒的孩子越知道勤奮刻苦,越知道求學上進,這些孩子們如果因為交不起學費不能上大學,那就太可惜了。孩子只有有知識、有文化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
生活中做苦行僧 三餐雖簡卻香甜
捐贈24萬扶貧濟困善款的夏中老人生活儉樸,對自己近乎苛刻。作為離休干部,夏中老人有著穩定的離休金,但是她從未想著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從未想著買幾件像樣的家具、添幾件新衣,一個獨居老人,每個月的花銷微乎其微。“年紀大了,也沒有其他的負擔,離休金我存著也沒啥用。我知道還有許多孩子得不到照顧、上不起學,把錢捐給他們,我覺得這個錢用得才有意義。
夏中老人的家,是一套建于上世紀的老房子。走進老人居住的地方,客廳正對著門的墻上掛著用隸書書寫的馬寅初的詞:“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房間里放著一些書籍和報紙,簡單卻有種書卷氣。
雖年事已高,夏中老人仍然精神矍鑠。老人的床鋪和飯桌,已經用了幾十年。洗手間用的還是手沖馬桶,家中除了一臺吊扇,一部座機,無一件時興電器。老人家中陳設簡陋,卻干凈整潔,老人的臥室放著一張床、一張書桌,桌上擺滿了報紙,一個放大鏡壓在上面。陳設簡陋,卻整理得整潔有序,滿室溫馨。
她自己很多年沒添置過新衣服,晚餐也只喝一杯羊奶,粗茶淡飯、省吃儉用,一個月花銷微不足道,在物質生活中堅持做“苦行僧”,在捐資助學方面卻是“大手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平凡而偉大的人生。
責任編輯: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