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將至耄耋之年的潘寶玉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為110歲高齡的婆婆洗漱、準備可口的飯菜,然后整理屋子、伺候婆婆吃飯……在安丘市景芝鎮萬戈莊村,79歲的潘寶玉儼然成為“好媳婦”的典范,一提起她,沒有不豎大拇指的。自公公過世后,她就擔負起了照料婆婆衣食起居的責任,二十年如一日。
如今80歲的潘寶玉已經是三個兒媳婦的婆婆,大兒子是教師,二兒子本村務農,三兒子企業工人。子孫滿堂,繞膝承歡,其樂融融,本應該坐在炕頭上由兒孫伺候,盡情享受天倫之樂,但是潘寶玉還伺候著110歲高齡的婆婆。

有高齡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有異味,走進潘寶玉家,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一點異味也沒有,單從這一點足以看出潘寶玉在伺候老人無微不至。老人坐在炕上,意識很清醒,但言談吐字不清,只有潘寶玉能聽得懂。正趕上老人小便,潘寶玉已是80歲的人了,滿頭銀發,背已駝、腰已彎,但是用嫻熟的動作抱起婆婆,輕輕地放在自制的馬桶上,小便后又吃力地把婆婆慢慢抱到炕上,氣喘吁吁卻笑意盈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潘寶玉的婆婆李王氏共有四個孩子,潘寶玉丈夫最大,下面還有一個小叔兩個小姑。進這個家門后,潘寶玉在吃穿上首先考慮的公婆和小叔、小姑。婆家很窮,婆婆一直穿著結婚時的衣服,補丁摞補丁。新婚后的潘寶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省吃儉用,到了冬天用積攢下來的錢給婆婆、公公每人做了一件棉襖,自己舍不得添半件新衣。丈夫王植堂在村里任民辦教師,那時的民辦教師早晚自習,寒暑假經常外出學習,家里基本顧不上。潘寶玉作為家里的大兒媳,勇挑重擔,毫無怨言。伺候公婆、撫養孩子、照顧小叔小姑,里里外外都是她的事,經常家人都睡了,她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縫補衣服。而第二天一大早,家人還在睡大覺,她早躡手躡腳下炕,準備一大家人的早飯了。
那年代科技落后,平時坡里家里那一大堆活,已經把潘寶玉腰酸背痛腿抽筋了。天有不測風云,有一次婆婆突然得了腦膜炎,在當時看來這就是大病,家庭困難,缺衣少食,手頭沒錢。當家人愁眉苦臉、一籌莫展時,潘寶玉怕耽擱了婆婆的病情,毅然決定借錢,連夜帶婆婆到了景芝醫院,住院期間,潘寶玉沒耽誤丈夫上班時間,自己跑前跑后,還要回家照顧孩子,幾天下來累得輕了好幾斤,儼然自己得了重病。在那個有封建思想殘留的年代里,婆婆對待媳婦嚴厲苛刻,媳婦地位低下,婆媳關系緊張,但是潘寶玉以德報怨,用自己的行動贏得到公婆的認可。后來小叔子、小姑的婚姻大事都是潘寶云給張羅辦的,小叔、小姑、妯娌、婆媳關系都很融洽。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跟隨潘寶玉一起生活,同吃同住。8年前婆婆摔倒后臥床,行動不便,為照顧好婆婆,潘寶玉又把婆婆搬到了自己的炕頭上。婆婆年紀大了,多餐少食,喜歡喝稀。潘寶玉一天熬兩頓稀飯,早飯一小碗稀飯一個雞蛋、午飯喝稀飯、晚飯喝蛋茶,除外早上四點、下午四點再加一次奶粉。為防便秘,還要每天兩次喂水果,這些都是潘寶玉的活。
100多歲的婆婆,常年臥床,一直吃藥,各種器官退化,各項體能減弱。惡心嘔吐、便秘腹瀉、小便失禁、感冒發燒、咳嗽痰多等現象時常發生。喂飯喂藥,洗尿布、屎布,洗頭、洗腳、擦身子,捶打按摩都是習慣性作業。白天早起晚睡,晚上還要每隔兩小時左右伺候婆婆翻身拉尿。一個年輕力壯的人伺候起來也不是個輕松活,何況是80歲的老人;久病床前無孝子,何況是兒媳,就連老人的親閨女也做不到這么周到。每當別人勸她讓婆婆輪流伺候,讓她享受晚年時,她總是說,別人都忙脫不開,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孩子,自己閑著沒事,應該伺候。再說婆婆現在像小孩子那樣依賴她,一兩個小時看不到她的影子,聽不到她的聲音就心煩意亂。家有一老就是寶,別人伺候這老寶貝她不放心。
都說女兒是小棉襖,但兒子卻是軍大衣,軍大衣的溫度常常取決于兒媳的態度。有人說婆婆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才有這么好的運氣,遇到了潘寶玉這個有孝心、責任心、寬容心的好兒媳。在她精心照料下,婆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她的耳濡目染下,一大家子人尊老愛幼、相處融洽。潘寶玉孝敬公婆幾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孝心感染著村民,事跡傳遍周村,她繼承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
2018年9月潘寶玉入選“安丘好人榜”。2018年12月被安丘市文明辦、婦聯評為安丘市級“好媳婦”。2019年6月入選“濰坊好人”這些榮譽稱號,潘寶玉當之無愧!
責任編輯: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