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一曲姐妹情深的贊歌
姐姐出嫁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妹妹張金蘭毅然承擔起照顧姐姐的重擔。四十一年來盡心服侍,不離不棄,用善良譜寫了一曲姐妹情深的贊歌。
無怨無悔照顧姐姐四十一載
農婦張金蘭:譜寫一曲姐妹情深的贊歌
張金蘭,女,漢族,群眾,1961年9月出生,蘭陵縣長城鎮(zhèn)西王莊村村民。姐姐出嫁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妹妹張金蘭毅然承擔起照顧姐姐的重擔。四十一年來盡心服侍,不離不棄,用善良譜寫了一曲姐妹情深的贊歌。

姐姐張金榮20歲那年嫁到長城鎮(zhèn)城南村,婚后育有三個子女。當時張金榮和丈夫趙貴玉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診所,生活雖算不上富裕,但夫妻倆相敬如賓,子女健康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美好。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張金榮25歲那年突然患病,雖輾轉經過多個大醫(yī)院治療,但最終也沒查出個病因來。剛開始時張金榮尚且能夠獨立行動,后來病情漸漸發(fā)展到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需長年臥病在床。
面對三個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和離不開人的診所,趙貴玉是忙得了村里的病人,就顧不了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時18歲的張金蘭毅然決然的站了出來,她主動承擔起照顧姐姐和姐姐幾個孩子的義務。張金蘭的家離姐姐家還有四五里地的距離。每天天剛蒙蒙亮,張金蘭就早早的起床,簡單的清洗一下,立馬騎著自行車趕往姐姐家。來到姐姐家之后,她快速給姐姐清理一下,用溫水給姐姐洗臉、擦身,然后給姐姐做飯。等飯菜達到適宜溫度之后她用勺子一口一口的喂姐姐吃飯。等這一切收拾停當,她再照顧姐姐的三個孩子吃飯上學。幾年后張金蘭出嫁了,結婚后的張金蘭育有兩個孩子。由于姐姐雙目失明,生活不有自理,吃飯需要一點點喂,大小便也要人照料,姐姐家的三個孩子尚未成年也得照顧,所以洗衣、做飯這些家務活全都落到了張金蘭一個人的身上,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好在丈夫知冷知熱,始終支持著她。
困難沒有壓倒倔強的張金蘭,無論狂風暴雨還是酷暑嚴寒,鄉(xiāng)親們總能看到張金蘭在兩個家的路上來回奔波的身影。原來到姐姐家的路是農村典型的土路,晴天還好說,只要一下雨,就是典型的“水泥”路。張金蘭也不記得自己在這條路上摔倒過多少次了,哪里有個坑,哪里有個坎,她都了熟于心,這條路,張金蘭一走就是四十一年,直到今年姐姐病逝。
身教勝于言傳,兩家的孩子們都看到了張金蘭的付出。張金蘭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家立業(yè),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為照顧姐姐一家,張金蘭的幾個孫子她都未去照看。孩子們看到母親對姨媽的付出,從未有過怨言,還經常結伴去看望姨媽。姐姐的三個孩子也都長大成人,大兒子在部隊服役,二兒子和小女兒在縣城工作,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張金蘭說,雖然這四十多年來,我吃盡了苦,費盡了心,但看著兩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我值了。
現在在長城鎮(zhèn)西王莊村附近的十里八鄉(xiāng),只要提起張金蘭的名字,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夸贊:“張金蘭真是一個大好人,要不是她這么些年的悉心照顧,她姐姐早就不在了。”張金蘭自己卻說:“別說是我的親姐,我們有血緣之親,照顧她是我應該做的,即使是一個陌生人,只要他需要,只要我有能力,我也會盡力照顧的。”
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雖沒讀過多少書,但卻深諳孝悌大義,悉心照料不能自理的姐姐,無怨無悔,用奉獻與堅守詮釋著善良的真諦。2019年7月,張金蘭被評為月評“蘭陵好人”。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