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學桂,女,1946年4月生,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東潘村村民。

1965年,19歲的榮學桂嫁給了呂桂蘭的兒子潘泉山。嫁到潘家的第五個年頭,公公去世,丈夫又常年患有癲癇,兒子四歲、女兒兩歲,年僅24歲的榮學桂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這個捉襟見肘的家庭。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本以為古稀之年的榮學桂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2017年兒子因車禍離開人世,一家人的生產、生活再一次落在這個滿頭銀發的老人身上。
面對老年喪子之痛,回憶起這一生的坎坷、生活的不易,榮學桂也曾想一走了之,可是放心不下和她朝夕相處了半個世紀的婆婆。“有婆婆在,我不能走,我得陪著她,讓她安享晚年。”榮學桂深情地說。呂桂蘭已年過九旬,耳朵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好使,旁人和她說話,近乎用“吼”,但與兒媳婦交流,只要兒媳婦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夠了。榮學桂指指桌上的水杯,婆婆就能明白這是問她要不要喝水。拿出外套,就是要帶婆婆出去曬太陽。
由于2017年孫子去世,呂桂蘭老人精神上受到嚴重刺激,開始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榮學桂每天不厭其煩地為婆婆鋪床、穿衣、洗臉、梳頭。為保證婆婆臥室沒異味,床褥不潮濕,床褥、棉衣拆了洗,洗了拆。呂桂蘭逢人便說:“俺這個媳婦對我比娘家娘都好,給我端屎端尿,不嫌臟,不嫌累,這輩子虧了俺這個媳婦。”
說起兒媳婦對婆婆的贍養和孝敬,不僅婆婆呂桂蘭老人有說不完的話,就連街坊鄰居都能說出一大堆故事。“榮學桂是真不錯,十里八鄉真難找到這樣的,冬天的時候,她將婆婆的手放在自己懷里為婆婆取暖,堅持每天陪著婆婆出來曬太陽,給婆婆捶背揉肩。夏天在外面乘涼的時候,她汗流浹背地為婆婆扇扇子。”村民張青華說。
如今,已經七旬的榮學桂腰疼,腿疼,走起路來步履蹣跚,但她沒有因此減少對婆婆的照顧,依然日復一日的照顧婆婆的吃喝拉撒。盡管現在家里沒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很拮據,榮學桂還是省吃儉用給婆婆買她喜歡的山楂片、柿餅子、小蛋糕等零食。
兩人感情始于婆媳,卻勝過母女。榮學桂的一生是坎坷的,命運對她是不公的,但她沒有因此放棄,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用擔當與責任演繹著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用自己的大愛深深地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完)
2019年3月,74歲的榮學桂和她婆婆呂桂蘭,被授予“十佳利津好婆媳”榮譽稱號;鳳凰城街道表彰榮學桂為“好媳婦”。
責任編輯:金秀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