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夫妻”的小城大愛
他們與雷鋒同齡,一生視雷鋒為榜樣,一直用雷鋒精神激勵自己。他們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們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知道有人身處困境,他們總會盡己所能的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是他們一生的追求。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雷鋒夫妻”——圣城街道南關村的桑秀文和周洪三夫婦。
他們與雷鋒同齡,一生視雷鋒為榜樣,一直用雷鋒精神激勵自己。他們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們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知道有人身處困境,他們總會盡己所能的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是他們一生的追求。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雷鋒夫妻”——圣城街道南關村的桑秀文和周洪三夫婦。

桑秀文、周洪三在抗洪救災現場

桑秀文看望貧困戶
一本日記,記下他們走過的慈善路
在第二十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會展區的一群年輕志愿者中,有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有些顯眼,身穿紅馬甲、背著醫藥箱,她就是桑秀文。4月20日,菜博會開幕后,桑秀文、周洪三夫婦也報名參加了志愿者,考慮到年齡較大,桑秀文便利用自己的醫學常識在現場為游客提供醫療方面的便利。“只要我們能幫上忙,我們就會參加,希望能為菜博會盡一份力。”桑秀文、周洪三夫婦表示。
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他們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倉圣公園里。3月4日,雷鋒紀念日前一天,倉圣公園里雷鋒像前,微風輕拂,一縷縷陽光透過桑秀文的白發,灑向她的臉頰,桑秀文卻并不在意,她只顧低頭擦著雷鋒雕像,直到最后,雷鋒雕像一塵不染,她才和老伴周洪三坐了下來,朝雷鋒雕像行了一個注目禮。桑秀文說:“雷鋒和我是同齡,都是1940年生人,他的精神我就永遠記在心中,以他為榜樣,照常做,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學習雷鋒精神。”
倉圣公園立起了雷鋒雕像之后,很多市民就經常見桑秀文、周洪三夫婦在這里祭拜雷鋒,他們都稱這對老倆口是帶頭做好事的“雷鋒夫妻”。市民陳麗梅表示,看見過他們幾次,在這里打掃雷鋒雕像,后來,也逐漸認識他們,他們因為經常做好事,先后被評為了“道德模范”、“壽光好人”、“濰坊好人”等,他們的奉獻精神確實讓身邊人敬重。
“2014年12月9日,給河南省水峪村小學捐上40付手套、30雙襪子、12付耳罩;2015年1月28日,‘一份年貨,溫暖萬家’的活動,給田柳二中孝心少年李文浩,送去一桶花生油,300元錢……”走進南關社區兩位老人的家里,一本流水賬式的日記,再次讓人感動。
這本日記是從2010年開始記錄的,里面是老倆口進行的每一次幫扶活動及感想,如今,已經密密麻麻記錄了幾十頁。“那個本子基本記滿了,我就重新統計了一下,來這本子上重新寫了一遍,為啥呢?為了便于記憶,方便以后再聯系、溝通,特別是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們,需要咱幫助的,咱要繼續幫助下去。”桑秀文說。
一本“雷鋒式”日記本,記錄下了桑秀文、周洪三夫婦的慈善足跡,而桑秀文卻開玩笑說,雷鋒寫日記是為了追求進步,而自己寫日記是擔心忘事。出生于1940年的桑秀文與雷鋒同歲,在上世紀60年代,她深受“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的影響,爭做雷鋒式的好人,成了她追求一生的目標。
一份心意,讓他們力所能及獻愛心
別看桑秀文心態樂觀開朗,其實家中兒女一直擔心她的身體,因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一年365天,每天她要靠藥物來調節身體,而丈夫周洪三也已81歲,這對“雷鋒夫妻”不為名不為利,時時做好人、處處做好事,他們表示,“我們不但要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
學雷鋒做好事,對桑秀文、周洪三夫婦來說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兩位熱心的人走到了一起,然后將兩個人的力量結合,向周圍奉獻更多的愛心。桑秀文是市立醫院的一名退休醫生,年輕時曾在五蓮縣人民醫院工作過,那時她就經常給烈軍屬義務查體、挑水、干家務,后來嫁給了同樣熱心腸的周洪三,夫唱婦隨,夫妻倆就將助人為樂變成了一種習慣,延續至今。
“看到遇到困難的人,不幫幫他,心里過意不去。”周洪三說,雷鋒做好事,做了一車,他們也要以此為目標和動力,做好事做一火車,做好事做一輩子。
他們住在城中村,家中房子有房租、每月還有退休金,但桑秀文、周洪三夫婦卻很少攢錢,他們將大部分積蓄都捐贈了出來,他們表示,“寧愿自己身上省點錢,也要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艱苦年代攜手走過的老倆口,生活非常節儉,在他們家中,電視看了十幾年不舍的扔,家具大都是兒女們替換下來的,而他們平時的吃穿也從來不講究。
別看老倆口對自己非常“摳門”,可幫助別人卻是相當大方。市慈善總會成立前,他們就跑到民政局去捐衣服,2007年,市慈善總會成立后,他們又是第一個跑去捐款的,可以說大到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小到衣物捐贈,只要看到公益活動,老倆口都積極參與,后來他們還加入了天平公益發展中心,只要中心有活動,他們總會帶頭參與。十幾年下來,他們究竟捐出了多少錢,做了多少次公益,老倆口沒有算過,他們說,不管錢多、錢少,都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一份心意,換來的還有桑秀文、周洪三家中幾十本紅色的捐贈證書,厚厚一大摞,少說也有四五十本。“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去獻愛心時,名都不留就匆匆走了,這些證書只是他們公益路上的一小部分見證。”桑秀文侄媳婦郝愛英表示,兩位老人在家中為下一代人樹立了好的家風,也為他們年輕人做的榜樣,他們現在也會向老人平時多獻愛心,力所能及幫助別人做一些事情。
一路相伴,他們共同傳遞雷鋒精神
除了這些讓人肅然起敬的捐贈證書外,桑秀文、周洪三夫婦還收藏著兩個大箱子,箱子里裝的是被他們視為珍寶的報紙和信件,這些報紙和信件的背后都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桑秀文、周洪三夫婦平時有看《壽光日報》的習慣,看到報紙上有公益活動、愛心捐助等,他們都會參加。拿出箱子里的一張報紙,桑秀文講起一段經歷。
2016年1月,臨近春節,市文明辦、壽光日報社共同發起了“童心同圓”公益活動,看到報道后,老倆口立刻行動,幫助八個孩子超額完成了心愿,又附上了一封信。“看到孩子們的微心愿,就觸動著我們的心,一定要幫助孩子們小小的心愿,讓孩子們看到美好的希望,感到溫暖,在幸福中健康、快樂成長,在看完壽光日報的報道后,我們馬上行動,到處找適合孩子們的衣物,給李慧欣、李文月、劉雅君買了三個紅色的書包,又考慮到孩子們手冷,又買了三幅手套……李新明只有一條褲子,我想讓孩子更暖和些,就給他買了一件深紅色的羽絨服、黑色褲子,讓他過年更健康、更快樂……”桑秀文表示,他們寧愿自己舍著花,也要去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孩子們,孩子們不困難了,他們心里就很高興。
其實,桑秀文、周洪三夫婦早已將這些幫扶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孫女、孫子們,同樣,這些孩子們也惦記著這兩位善良的老人。至今老人依然留存著孩子們發來的祝福短信,“這是李文浩春節給我發的春節祝福信息,因為我的手機是老年機,內存有限,留不下,我就把它記下來了……”桑秀文說,每次收到孩子們的信息時,他都會給他們回電話,叮囑孩子注意身體,讓他們好好學習。
桑秀文、周洪三這對“雷鋒夫妻”是壽光日報工作人員的“老熟人”,因為老人一直熱心于公益活動,報社組織的多項大型公益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且每次他們都積極獻出愛心。2012年底,“冬暖”公益活動,二老前后4次捐衣;2013年1月,“新年圓夢”活動中,他們送來200元錢;2013年公益捐書,他們三次捐書76本;本報發起的多次救助,他們都會捐款捐物,盡自己的一份心意……記者袁萍介紹,從第一季“童心同圓”開始,至2018年底第四季,桑秀文、周洪三夫婦就一直參與其中,在認領孩子們心愿的同時,兩位老人總是多準備一些,有時候給孩子們準備助學金,有時候準備牛奶等生活用品,可以說,每次在認領孩子心愿時,兩位老人都會在為其圓夢的基礎上再給孩子多買些東西。同時,連續五季“冬暖”——舊衣新送、愛心年貨等公益活動,每次也都會有他們的愛心付出。
年近八旬的老兩口,這一輩子究竟省出了多少錢,幫助了多少人,老人自己都不記得了,他們只想著,只要自己還有能力,就要去幫助別人。老人說,雖然他們不富裕,但還有一些比他們生活條件更差、更需要幫助的人,自己省出一點來,就能溫暖別人。”相扶以沫,默默奉獻,他們一路走來,一路相伴,共同傳遞著“正能量”,而“正能量”這三個字早已上升為象征著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及情感的符號,與他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與雷鋒精神的一脈相承,伴隨著老人健康快樂的生活。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