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生的劉春蘭,是莒南縣洙邊鎮崖子村人,她的母親,是沂蒙紅嫂梁懷玉。這些年,劉春蘭謹記母親生前的教誨,沿著紅嫂的足跡,孝老愛親,譜寫了一曲人間真情贊歌。

打記事起,母親梁懷玉就經常教育孩子們向雷鋒同志學習。有時候去趕集,在路上撿到一分錢兩分錢她的母親也堅持找到失主。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劉春蘭從小就非常懂事聽話,常常受到親友鄰居的夸贊表揚。
出嫁前,母親對她說:“你嫁的是老大,下面兄弟姊妹多,家里負擔重,一定要帶個好頭,做出個好的樣子來,尊敬和照顧好老人。”沒想到,結婚第二年,婆婆患了結腸癌,需要馬上做手術,正趕上小叔子的喜事也臨近,婆婆家本來就人口多底子薄,攢出來的錢十分有限,給婆婆做手術,小叔子的婚事就得耽誤,給小叔子辦婚事,婆婆的手術又不能不做,劉春蘭愁得整夜睡不著覺。但是,在母親的支持和開導下,劉春蘭拿出了辛苦積攢下來的給孩子買奶粉的錢,在家里操持著給小叔子熱熱鬧鬧地娶了媳婦,而她自己娘家的弟弟也同一天結婚,她卻只花了30元錢買了一床毛毯略表心意。
婆婆的手術很成功,其實從婆婆查出患結腸癌的第一天,劉春蘭就和家里人商量好了,瞞著婆婆,不讓她知道真實的病情。就這樣,從1982年查出病情,在劉春蘭的善意隱瞞下,婆婆又健健康康地活了30多年,而且婆婆去世時也不是因為結腸癌。婆婆這三十年的健康來之不易。當時劉春蘭的愛人在縣大修廠開車,為了給婆婆治病,劉春蘭夫婦倆傾盡所有,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攢錢給婆婆治病。其中,有一種特效藥,一小瓶就100多元,不到兩個月就得吃一瓶,全是劉春蘭夫婦兩人自己掏錢買的。母親梁懷玉知道劉春蘭生活的艱難,經常把省下來的糧食分給她一些。拿來的糧食,劉春蘭也是把細糧留給公婆吃,給丈夫和孩子吃,粗糧自己吃。

2015年夏天,公公因患腦癡呆病第一次把大便拉在了褲子里,劉春蘭二話沒說,不顧臭氣刺鼻,趕緊為他擦洗,然后換上干凈的衣服,又去買來尿不濕給公公帶上,當時已癱瘓在床的婆婆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放聲大哭:“這可怎么辦啊,你公公大小便都不知道了,你可是兒媳婦呀。”劉春蘭知道婆婆思想還比較封建,接受不了兒媳給公公洗屎洗尿這個現實。她安慰婆婆說:“媽,你不要顧忌那么多,你們是老人是病人,是我們的父母,孝敬你們、照顧你們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兒媳婦也是你們的孩子,照顧你們也是我們做兒媳婦應該做的。”婆婆感動不已,感慨到:“這是幾輩子修來的福,能有這么好的兒媳婦。”
婆婆臨終前,始終留著一口氣,流著眼淚看著劉春蘭,卻說不出話。劉春蘭大哭,她知道婆婆是因為放不下公公,便對婆婆說:“媽,您就放心吧,假如您真的走在前面,我一定會比有您在的時候伺候的更盡心的。”聽了劉春蘭的一番肺腑之言,婆婆安心地走了。
婆婆去世后,劉春蘭堅守承諾悉心照顧公公,街坊鄰居們都說:兩位老人這么多年多虧了好兒媳的細心照顧。劉春蘭聽到鄰居們的評價莞爾一笑,在她心里,這是應該的,是份內的事,作為兒女、作為兒媳,照顧、鼓勵、陪伴在老人身邊是天經地義的。
未來,她仍愿沿著母親的足跡繼續前行,傳承給后代,讓紅嫂精神在身體中血肉相融,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吳杭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