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耿繼申到耿公
勵志要一心為公全心奉獻
耿公,原名耿繼申,今年76歲,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覺得“入黨為公”,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索性把名字改為耿公,以激勵督促自己的行為,幾十年如一日全心奉獻不停歇。
八十年代,耿公月工資300多元,老伴種著一畝多的責任田,按說日子還過得去,可是兒女們常發現老兩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問才知,爹媽私下里實行了兩個“家庭10年計劃”,即每年從自己基本工資里拿出20%捐給教育事業;利用10年時間,在繳完公糧后,向國家無償貢獻小麥1000公斤。
1997年,香港回歸,繳公糧時,特意多交出一倍。1998年,長江、嫩江發生洪澇災害,耿公捐出300元。汶川地震后,親自騎自行車20公里去縣城捐款1000元。鄉里蓋教學樓捐了1000元,村里修路又拿4000元等等。“錢放在存折上只是數字,用在需要的地方就是片片溫情。”耿公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記者了解到,這些只是耿公捐助記錄的一部分,幾十年來,耿公已經記不清自己捐錢多少,幫助過多少人。“我是一名老黨員,多年接受黨的教育,應該為黨的事業貢獻一份微薄之力,我制定的計劃也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能捐就捐,能幫就幫。”耿公說,今后也將繼續像雷鋒一樣,做一輩子好事。
38個除夕夜堅守崗位
以身作則恪守黨員初心
“教書育人是我的本職工作,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才是我的目標與動力。在校任教期間,耿公一直堅持每天第一個到校,負責打上操鈴;每年大年三十,吃完餃子,騎上自行車去學校守夜,連續38年除夕夜在學校度過。他常說:“我是一名教師,我的一言一行,孩子們是要看、要學的,就像鏡子,要求他們什么,就是要求我自己做到什么。”
為了幫助更多農村孩子努力學習,耿公采取激勵法。他說,以前,農村一年也難得有電影放映隊下鄉,村里人都愿意看電影,誰家孩子考上大學他就出錢請放映隊,給大家演一場電影,孩子考上大學他高興,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孩子樹立榜樣,激勵孩子們更加努力學習。2015年,耿公退休后許諾為本鎮小學教育設立素質教學獎勵獎,個人出資10000元,又勸說他人出資10000元,共計20000元,現已全部實現。
教育學生如此,在家庭教育上耿公也尤為重視。耿公說,自己經常抽時間督促孩子們學文化、學本領,對他們設立素質獎勵基金,只要他們達到標準,都可以領取獎勵。目前設了4個獎勵基金,有文化提高獎、政治進步獎、參軍保國獎、見義勇為獎,已發獎12人次,發獎金12000元。其中大學本科生5人,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入黨者1人,參軍者2人,獻血者1人。
鎮黨委副書記黃啟華說,耿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影響了全村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村里30—60歲之間的多數村民都是耿公的學生,每年春節都有大批工作在各個崗位上的學生來看望耿公,可謂桃李滿天下。
退休但不褪色
用實際行動擦亮黨員身份名片
“胸懷信仰、緊跟黨走、永向太陽、效仿地球、公轉標準、自轉優秀。”這是耿公對自己的定位,直言崗位可以離職,但黨員決不能因退休而褪色。
2003年,耿公退休后,他制定了一個“十年奉獻計劃”,即每年義務勞動三個月,義務植樹一百棵,總收入的三成捐資助學,捐糧一千斤。2005年,耿樓村修公路,耿公在全村率先捐出2000元錢,公路修成后,又自動當起義務護路員,天天上路清掃垃圾。
2013年,村里要整治環境,安裝路燈。他聽說后,立即跑到村黨支部書記耿雷娜家里,要捐1萬塊錢。耿雷娜說:“耿老師,你退休工資也不高,還經常捐款,家里也不寬裕,村里不能再要你的錢了。”為此,他十多天都沒睡個安穩覺,找了村干部四五趟,終于說服了村“兩委”干部,用這筆錢為村里安裝了路燈。
在村務發展中,耿公事事率先垂范;在理論學習上,耿公也不甘落后。作為一名老黨員,耿公在退休后不斷加強黨性修養的學習,牢固樹立理想信念。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耿公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將奉獻當做自己的忠誠責任,將無私化為自己的本色義務。多年以來,他始終不忘初心,熱衷于公益事業,多次幫助他人不求回報,用平凡事書寫不平凡人生。
責任編輯:吳杭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