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詮釋孝道
張榮強,1971年5月出生,現任招遠市委黨校總務處副主任。 工作中,他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受到領導和同事好評,生活中,他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贍養生病的父母,無微不至照料癱瘓的奶奶,盡心竭力照顧殘疾的大伯,譜寫了一曲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動人事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張榮強,1971年5月出生,現任招遠市委黨校總務處副主任。
工作中,他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受到領導和同事好評,生活中,他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贍養生病的父母,無微不至照料癱瘓的奶奶,盡心竭力照顧殘疾的大伯,譜寫了一曲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動人事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2005年,母親患了腦瘤。這個在張榮強心中一直是“鐵娘子”的母親瞬間被病痛擊倒了。張榮強在工作之余無無聲無息地擔起照顧母親的任務,每天都要陪母親聊天緩解心里壓力,并無微不至做日常護理工作,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眼斜、視力模糊、記憶力后退等后遺癥雖然沒有改變,但瘤子一直沒有長。2011年8月,這個家庭又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父親得了腸癌。父親手術期間,他請了假,每天都陪在父親身邊。生病后,一向和藹的父親變的焦躁、挑剔,他和同時請假來照顧父親的妻子只能偷偷把眼淚擦干,面帶笑容給父親端屎倒尿、換洗衣服、指剪甲、洗頭、擦身,只要在病房他的手都是在為父親捏腿、扭腳,讓他的血液流通。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父親的身體還沒恢復,同年冬天,奶奶因患帕金森癱瘓在床,這個剛剛平靜點的家庭再一受到了重創。奶奶一生育有兩子兩女,兩個女兒幼年的時候患病去世,如今只剩下大伯和父親,而大伯生下來就是殘疾,智力與8、9歲的孩子無異,還有一條小兒麻痹癥后遺癥影響的殘腿,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為了照顧方便,他把奶奶從農村老家接到城里,把大伯暫時托付給鄰居代為照料。大病初愈的父親躺在里屋的床上,奶奶躺在外屋的床上。奶奶癱瘓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每天要為兩位老人喂飯喂藥、洗漱更衣、倒屎倒尿,同時,因為害怕奶奶因長期躺在床上會生褥瘡,還要經常給老人翻身、擦洗,促使老人身體血液循環。癱瘓在床的奶奶病嚴重時三天兩頭就會把大便拉在床上,每次早上起來或是半夜、也有時是下班回家,看到滿床、滿被都是大便的家,張榮強都會毫無毫無怨言地細心把老人收拾干凈。可等一切都收拾完畢,他便累散架似的癱坐在沙發上。如今九十二歲高齡的奶奶已癱瘓在床三年了,身上沒有一點褥瘡、依然面色紅潤、思維敏捷。2014年春節前夕,他和妻子又把殘疾的大伯接到了家里,經常給他換洗臟了的、尿了的衣服,并定期帶大伯到澡堂洗澡、剪腳指甲。如今,平時不怎么開口講話的大伯話也多了,臉上的笑容也燦爛了。在他和妻子的熏陶下,上初中的兒子也懂事了很多,每逢假期就承擔起照顧幾個老人的責任,他會幫尿褲子的大姥爺換衣服、飯桌上好吃的東西他會主動和大姥爺分享。
雖然家里的瑣事很多,但張榮強并沒有因為家里的事情耽誤工作。幾年來,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白天忙公事,夜里忙著照顧家庭。2013年10月底,癱瘓在床的奶奶下身不停的出血,被診斷為子宮癌。白天他在單位忙碌,晚上他守在奶奶身邊,照顧老人。一個月后,奶奶出血的狀況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十幾年過去了,常年患病的奶奶和大伯相繼去世,如今父親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飲水思源,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張榮強用他的善良和孝心為父母和奶奶、大伯四位老人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兒女優秀傳統美德,孝敬老人、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積極樂觀、勇擔責任,他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構筑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責任編輯: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