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1963年6月出生,臨沂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醫生。他有過一段特殊的經歷。作為援坦隊伍,他和他的醫療團隊七年援坦期間為當地群眾實施手術過萬人次。用他們大愛無疆的國際主義精神、優質的醫療服務和一片善良友善與當地人融合到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睦鄰友好,他被選為第二十一期援坦醫療人員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以南,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這里屬于亞熱帶氣候,非洲屋脊,一年四季炎熱高溫、蚊蟲泛濫、瘧疾肆虐,貧窮落后……中國的援坦隊伍從1968年開始,至今已有50余年。2008年初,中國對坦桑尼亞的醫療援助已經完成了二十期。作為對口援坦單位的山東省衛生系統,黃達被選拔成為第二十一期援坦醫療人員。2009年8月10號,他與四名隊員分派到馬臘省木索馬省立醫院,并擔任了這支醫療小分隊的隊長。
盡管來坦之前,黃達和醫療隊的隊友們已從網上查詢獲悉了這里的相關情況,但當大家真正面對這里的現狀時,還是被這里的貧窮落后驚呆了:他們所在的木索馬省立醫院,只有二百張床位,一百多名職工,不到10名臨床醫生;醫療設施條件極其簡陋、落后,根本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艱苦的生活條件也超出了黃達和隊員們的想象。木索馬蔬菜單調,一年到頭只有土豆、洋蔥、茄子、西紅柿這四種蔬菜可吃。而飲用水是從醫院旁邊五十米處的維多利亞湖里直接抽取,未經處理就通過地下管道輸入千家萬戶,當地群眾吃完飯后擰開水龍頭就喝,霍亂、黃熱病、登草熱等傳染類疾病頻頻爆發。

大醫精誠,他是坦方最親切的友誼使者
坦方百姓對醫療的迫切需求,時時沖擊著黃達的心,黃達幾乎每天都要接待貧困可憐的患者。有一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急切來到門診室內,她身后跟著大大小小五個孩子,肚里還懷著的孩子也臨近生產,懷里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孩子因為氣管異物,臉色青紫,奄奄一息,這位母親用絕望的眼神看著黃達。
情況危急,黃達根據國內多年工作經驗考慮這是一個聲門下異物,屬于急癥,隨時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險,即使在國內也是棘手的急癥。此時已來不及去手術室,他立即將患者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在無麻狀態下為孩子做了手術,順利取出異物。那位年輕母親滿含熱淚以下跪的方式表達了對黃達的尊敬與感激,看著眼前苦難的一家人,黃達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醫療條件的差別,可以隨時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同是一個地球上的人類,這些非洲同胞卻享受不到好的醫護保障。那一刻,黃達更感覺到他援坦工作的意義,他決定要更加努力,珍惜一分一秒,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實踐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主旨。從木索馬到塔寶拉,再回到木索馬,援坦七年中,黃達一個人施行的大大小小的手術超過3000例,他帶領其他隊員一道為地方群眾施行的手術超過萬人。
作為木索馬醫療分隊長的黃達時刻從講政治的高度來看待自己從事的工作。他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雖然渺小,但走出國門后一舉一動代表著國家形象。外事無小事,他相信可能某個小小的機會就存在著“小球撬動大球”的奇跡。
家人支持,援坦七年帶領團隊施行手術過萬人次
黃達能夠在援坦中堅持七年,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妻子張燕華的理解。
2010年下半年,黃達在坦桑尼亞工作一年后,張燕華曾出國看望丈夫。在踏上坦桑尼亞的土地后,張燕華被這里的貧窮、落后的狀況震驚了,看到又黑又瘦的丈夫和簡陋的環境條件,妻子心疼地流下了眼淚,他更加體會到丈夫在國外是多么不容易。在工作現場,張燕華親眼目睹了一位又一位黑人同胞在丈夫的救治下獲得了健康,心里感到由衷的自豪。張燕華回國后,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個人無怨無悔地挑起家庭的重擔,也使黃達下定決心留任第23屆、24屆援助醫療任務。

就這樣,黃達帶領隊員們從木索馬到塔寶拉,再回到木索馬。援坦七年中,黃達一個人施行的大大小小的手術超過3000例,他帶領其他隊員一道為地方群眾施行的手術超過萬人。并且多次開展工作交流活動,醫療隊通過知識講座、示范教授等各種培訓途徑,極大地提高了當地醫護人員的診治水平,手術方面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為木索馬醫院填補了多項空白,搶救危重病人方面極大提高的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責任編輯:吳杭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