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心丈夫照顧癱瘓妻子 十七年不離不棄不言悔
馬連起,男,1958年9月生人,群眾,昌邑市圍子街道圍子村村民。
2002年,馬連起的妻子因腦出血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馬連起并未逃避屬于自己的責任,十七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不僅創造了醫學上的生命奇跡,更是詮釋了夫妻情深的人間大愛。馬連起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她在床上躺了十七年,我就照顧了她十七年。”在馬連起看來,“夫妻”二字是一輩子的承諾。這十七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精心照顧,就是他能給予的最深情的承諾。
“你放心,有我呢!”
今年61歲的馬連起是圍子街道圍子村的一位普通村民。
個頭不高,身體瘦弱卻精神飽滿,讓人覺得親切和踏實。1992年,王秀芬因前夫車禍身亡,帶著九歲的兒子嫁給了馬連起,因身體原因未再生育。夫妻倆人勤懇經營著一家小門店,日子雖不富裕,但彼此互敬互愛,生活也算和美。
然而,平靜的生活被一場意外打破。2002年的一天,在外忙碌的馬連起突然接到鄰居電話,說王秀芬突發腦溢血暈倒了,被送到市醫院搶救。馬連起立即趕到醫院,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王秀芬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卻留下了后遺癥: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受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從此,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馬連起一個人身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一向要強的王秀芬根本無法接受,又怕拖累丈夫和孩子,于是趁屋里沒人的時候,竟然艱難地爬下床,想去喝農藥自殺。好在馬連起及時發現,攔了下來。他握住妻子的手,一邊流淚一邊說:“你怎么這么糊涂,你如果先走了,我和孩子該咋過!你放心,有我呢,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扔下你和孩子不管。”
“這么多年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趕集。”
隨著病情逐漸發展,王秀芬的情況越來越差。盡管在醫院努力救治,卻依然漸漸意識不清,也完全喪失了失語言表達能力,徹底成了植物人。馬連起一邊照顧她,一邊到處打聽醫治妻子疾病的良方,“一定想方設法把她的病治好”這個信念也始終支撐著馬連起。可是一次次的希望之火被點燃,一次次又被現實無情的澆滅,所有醫生的診斷結果出奇地一致:腦損傷不可逆,病人很大概率后半生將一直面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情況。
自那時起,馬連起每天都像一只陀螺一樣,一天到晚轉個不停:早上不到5點他就起床,開始洗衣做飯,清理院落,伺候妻子洗漱、擦身、翻身、處理大小便,然后再喂飯、喂藥,過程繁瑣卻井井有序、有條不紊。喂飯這個環節是最累的,由于王秀芬咀嚼吞咽功能受損,只能吃軟食,每口只能吃一點點,一不小心就會吐出來。馬連起耐心地拿著勺子,一點一點不厭其煩地喂進她嘴里,光是一頓飯時間就要花上一個多鐘頭。為防止妻子久臥在床肌肉萎縮,馬連起還自學按摩,每天晚上給妻子按摩揉腿揉背。夜里睡覺的時候,馬連起也不敢睡實了,每兩三個小時就要起來給妻子翻身換動作、換尿不濕。天氣好的日子,馬連起還會把妻子抱上輪椅,推到門口曬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個時候,馬連起就趁機干干家務活,打掃下屋里屋外,或者拿個馬扎坐在妻子身邊跟她說說話。雖然妻子已經完全做不出任何回應,但馬連起并不在意,他說:心里再苦,也不能在妻子面前流露出來,對她的心情沒有好處嘛!
馬連起說,從妻子得病后,自己從來不敢出遠門,最遠的地方就是去村前百余米的地方趕集買菜,每買完一樣東西他就匆匆趕回去看看妻子,往往趕一次集要分作七八次。“就是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她還有一個胳膊能動,萬一摔下床就磕著了啊。”馬連起憨笑著說。
“做人做事要講良心,夫妻之間更不能有難就分。”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七年,面對無法交流的妻子,馬連起像對待孩子般無微不至,盡最大努力揣測妻子的需求并及時回應。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王秀芬每天都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就算酷熱的夏天也沒有生過一個褥瘡。馬連起用無私的愛讓妻子對生活充滿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2008年,王秀芬的病情再次惡化,送醫院搶救后,當時的主治醫生告訴馬連起,這次病情發展比較嚴重,對腦部的損傷也很大,病人最多還能再堅持兩年。
得知這一情況后,馬連起的不少親戚朋友都勸他放棄治療,畢竟連個自己親生的孩子都沒有,擔心他最后“人財兩空”,養老送終都成問題。馬連起卻說:“做人做事要講良心,夫妻之間更不能有難就分。”
就這樣,在馬連起的照料下,王秀芬平安度過了最危險的兩年,又度過了第三年、第四年……直到如今,又是十一個年頭過去了,當年的主治醫生在每年做回訪時都驚奇不已,連連感嘆:“了不得,這簡直是醫學奇跡!”
“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得做到的,假如是我早就放棄了,你就沒想過放棄?”每當熟悉的鄰居半開玩笑問他時,馬連起總是笑著說:“從沒想過放棄,不能放棄啊,放棄這個家就沒了。”
“只要她活一天,我便會照顧她一天。”
盡管家中橫遭變故,但是馬連起并沒有因此消沉倦怠下去。用他的話說,人的精氣神不能丟。
走進馬連起家,盡管院子、房間擺設簡單樸素,但院門外卻拾掇得干凈整潔,院落里精心種植著不少果蔬花草,屋里也是窗明幾凈、井井有條。馬連起夫妻的臥室簡單溫馨、陳設整齊,盡管長年躺著一位病人,卻聞不到一絲異味。
在床頭,兩盆半米多高的蘭花長得正旺。這兩盆蘭花是王秀芬得病之前的心愛之物,所以從妻子得病后,馬連起就把它們擺放進了臥室,放在妻子床邊,希望妻子可以在淡淡的蘭花清香中安然入睡,更是想通過她最愛的蘭花喚起妻子的記憶。
如今,蘭花依舊旺盛,一如馬連起對妻子的情意,歷經歲月磨礪而不改初衷。每每提起馬連起,村里的老少爺們都佩服萬分,滿口稱贊:“妻子癱瘓十七年,依然不離不棄,全心全意地照顧,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家庭,生活擔子重,又長期伺候病人,是個人都會身心疲憊,甭說收拾院落了,就連自己的穿戴也常常顧不得收拾打扮。可是你看看他把家里弄得真是板正(齊整干凈)!”
問及今后的打算,馬連起一瞬間有些茫然。“沒有特地去想以后的事,但只要她在一天,我便會照顧她一天。”
“久病床前見真情”,愛讓馬連起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離棄”的信念讓他走到了現在。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只有以沫相濡的每一天。十七年的漫長歲月,這個厚道淳樸的農村漢子用來譜寫了一曲情深義重、不離不棄的的愛的贊歌。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