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利,男,1969年9月出生,濱州市無棣縣小泊頭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中共黨員。劉國利扎根基層近30年,致力于改變小泊頭鎮年年植樹不見樹的生態困局,在鹽堿荒灘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

%2F劉國利到貧困村講解冬棗管理技術
無棣縣小泊頭鎮瀕臨渤海,鹽堿程度嚴重,綠化造林的難度非常大。近年來,小泊頭鎮從生態“重災區”到生態強鎮的蛻變,凝聚著劉國利多年的辛勤汗水。
劉國利從1992年開始就投入到“八五”綠化造林一線,從規劃小班,落實地片、樹木栽植,檢查驗收都腳踏實地,栽一片,成一片。1993年冬季,穿著水鞋,踏著大雪摸清了全鎮的“八五”綠化達標任務,腳凍爛了、手凍爛了,但高標準完成任務。2000年無棣縣大力發展棗業生產,目標是實現人均1畝小棗園,半畝冬棗園,實現這一目標,非常艱難,一是群眾認識程度不高,二是購買苗木缺乏資金,三是栽植成活率低。特別是在栽植方面,壓力最大。為解決這三大難點,每綠化一個地片,劉國利都要騎著摩托車提前搞好造林規劃,熟悉掌握每一地片的基本情況,嚴格做到適地適樹,確保苗木成活率。由于常年在大田里奔波,每年要穿爛七八雙布鞋。2002年春季全鎮大面積推廣冬棗高接換頭工作,當時所有的棗農都不會高接換頭這項技術活,他就到每個村進行巡回指導,手把手的教,每天騎著摩托車行程不低于200公里,因多日勞累,患上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只治療了3天,考慮到正值棗樹嫁接的最佳時期,躺在病床上的他在腰上圍了一圈泡沫鞋底子,忍者疼痛,又跑到田間地頭為群眾講解冬棗高接換頭技術要領。
為適應新形勢下林業發展的要求,創新造林機制,他指導無棣俊棣樹木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合作社運營+公司化運作”的經營運作模式,成功規劃建成了“俊棣萬畝生態林場”,并大力發展林畜、林禽、林菜、林糧等林下經濟,實現了林地立體疊加復合效益。在他的精心謀劃和指導下,俊棣樹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了“國家級林業示范合作社”、“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省級林業示范合作社 ”、“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級“農科驛站”等榮譽稱號。為提高棗農的收入,劉國利從科技創新、龍頭帶動、引進新品種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帶領廣大棗農大力實施棗樹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技術推廣體系。近年來,他積極推廣大棚冬棗栽培技術,幫助企業引進了小棗烘干設備,引進了馬牙棗、雨帥棗等棗樹新品種,推廣了“落頭開心”修剪技術。根據棗樹生長的不同季節,有針對性的進行分類指導,為每戶培訓一名技術明白人,夏季頭頂烈日,冬季里冒著風雪在田間、地頭為棗農傳授棗樹夏季管理技術和冬季修剪技術。
近30年來,劉國利帶領群眾在鹽堿荒灘上種植棗樹2.4萬畝,白蠟1.8萬畝,小泊頭鎮的森林覆蓋率由1991年的5%,增長到現在的28.3%,林業人均總收入從1991年的90元增長到現在的3200元。劉國利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了16篇棗樹管理論文,被授權一項發明專利,一項使用新型專利,個人獲得“山東省優秀鄉鎮林業技術人員”,“山東三農優秀人物”,“山東省林業工作三等功”,“山東省優秀科普員”、“山東省林業科技鄉土專家”、“山東省科協精準扶貧專家服務行動專家庫成員”、“山東實用技術專家”、“濱州市林水會戰“二等功”等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濱州好人榜”。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