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樹霞,女,1976年生,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西蘆林村村民。明孝道、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趙樹霞以孝道為榮,以奉獻為榮,幾十年如一日,將自我的愛心一點一滴地傾注到85歲高齡的婆婆和72歲的父親身上。她用赤誠孝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趙樹霞10歲時母親因病去世,撇下趙樹霞和一個兩歲的妹妹,使一個原本生活拮據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生活就靠父女3人相依,父親白天下地干活,回家后再燒火做飯,家里又喂個小豬,并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上二年級的趙樹霞,看到父親的艱辛,決定輟學回家看妹妹,幫著干家務,父親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為了生活,年僅10歲的她,就學會了燒火做飯,看孩子,并自學一些課文,用自我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姐、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1998年,父親得病偏癱住院,時年22歲的趙樹霞又是照顧爹,又照顧14歲的妹妹上學。此時,她已成了家庭的頂梁柱,家里家外,都是她,就是這樣也沒把她壓垮,喂父親吃藥、端屎端尿、喂飯、洗衣、換衣服,照顧的非常好,地里的活也沒落下,對生活非常樂觀,。平時在家里,如果父親有不舒服,或有個頭疼腦熱時,她就及時請醫生、買藥、煎藥等忙個不亦樂乎。為了排遣父親的孤獨感,一有時間,她就坐在父親房間,陪老人看電視、聊天,精心關照父親的飲食起居。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她硬是無怨無悔地實踐著她的賢孝美德,成為一方楷模。迫于家庭現實情況,1999年,經別人介紹,趙樹霞為方便照顧父親和妹妹,決定嫁給本村青年孫運勇,為父親每天三時送飯,無論酷暑嚴寒,悉心照料,正是這樣鍛造了她的擔當,2002年,70歲的婆婆不幸得了老年癡呆,丈夫出門打工,侍候婆婆的事,自然由趙樹霞和嫂子倆人擔下了。婆婆的精神分裂,著實讓人費心,她沒有退后,主動和嫂子一起照顧,做好飯,去婆婆家送飯,再去給父親送飯。夏天降溫洗澡,軀蚊,送水,冬天冷暖照顧,2005年,給妹妹張羅著出嫁外村,又當姐來又當媽,照顧父親的事她自己擔下,常說妹妹外村不方便,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老人大小便,從沒有嫌棄老人,從沒有一句怨言,相反還經常安慰老人。多年來,老人多次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每次他都這樣守護在老人的身邊。
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她就對丈夫、孩子說,不要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他對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就應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以自我崇高的道德素養演繹著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在忙于家務的同時,她也不忘對家庭的照顧,經常與家人溝通,尊重、信任家人,在處理家庭的大小事時,夫妻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只要是合理的推薦,求大同,存小異,力求做到辦每件事雙方都情緒舒暢、滿意。她有一個兒子,現在讀高三,小小年紀就充滿了孝心、愛心、上進心。有好吃好喝的他總是先拿給長輩吃,,在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她鼓勵他學習,如今已成長為一名有教養、有禮貌、素質高的學生。趙樹霞團結鄰居,以樂觀向上的熱情,經常幫助貧困戶王世娟,為她家辦理一些事物,得到了鄰居的好評。
趙樹霞同志,至今精心照顧父親已20年,與嫂子照顧婆婆16年,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精神,村集體的號召,落實村里的任務,成為村里的尊老愛老,好媳婦,好鄰居,杰出代表,孝老愛親模范。2018年趙樹霞被評為莒南縣“十佳敬老楷模”。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