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載愛崗奉獻顯擔當
“俺們書記一干就是18年,我們對他十分認可,是他讓我們石崮村實現了大發展、大變化!”村民樸實的話語中字字都能流露出對孫書記的感激之情。也正是這種把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好書記,用真情和實績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感謝和贊譽。他榮登2018年度“濟南好人榜”。

孫興福,男,漢族,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村黨支部書記。
2000年,孫興福服從上級組織安排來到石崮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18年來他懷著赤子初心,將汗水灑在每一方土地上,如今的石崮村再也不是“窮山惡水”,而是形成了以石崮生態園為核心,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等向周圍輻射發散的模式,石崮生態采摘、石崮香豬等特色品牌正在逐步打開市場。僅2017年全年,石崮村20人實現自主創業,人均年收入增長至18000元。
灑真情治窮根 窮山村“變身”新農村
2000年,石崮村周邊的村莊正處于轉型階段,但孫興福看著自己熱愛的土地卻荒蕪貧瘠、一無所有,他毅然決然辭了穩定的工作,俯下身子,挽起褲腿,走到田間地頭,試圖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村莊的命運,他做到了。
18載春秋,18年艱辛,多少人見證了石崮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少個夜晚他輾轉反側,只為給村民的信任一個交代。水、電、路,一樁樁改變著民生的大事,一件件影響著村民生活的小事,都被他解決了。回想起當時的事情,孫興福仍舊記憶猶新:“2004年的時候我們村的電壓十分不穩定,燈泡不亮、水壺燒不開、空調更是無法啟動,這給村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為了解決電路問題,大夏天他騎著破舊的二八式自行車走幾里山路去供電局協商解決用電問題,黝黑的皮膚、豆大的汗珠、真切的眼神讓當時供電局的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孫興福可是出了名的‘一根筋’,他答應村民的事情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到!”就憑借著這股韌勁,村里的道路泥濘,他就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為道路硬化整修;村里老人看病不方便他就建設高標準衛生室,實現了“病有所醫、看病不難”的小目標......從前的窮山村已搖身一變成為新農村。
付真心奔小康 爭當村中致富帶頭人
為促進村內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孫興福決定用農業三產融合的方式取代以往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農耕模式,從而帶動村內發展,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切實提高了村民收入。
由于村中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剩余勞動力沒有經濟來源,如何發揮剩余勞動力最大價值成了他思考的重要問題?隨著石崮生態園成為新晉“網紅景點”,園區內的規模設施、服務方式等亟需提檔升級,孫興福了解到此情況后,主動與石崮生態園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力求將村中勞動力充分運用到園區發展中。“我在之前工作中受了傷,下崗之后也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次真的十分感謝孫書記,讓我重新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提及此事,王大哥眼中含淚哽咽地說道。像王大哥這樣在園區就業的人共有40余名。
村中呂盛強夫婦想投資建設草莓大棚供市區游客游玩采摘,但是因為資金問題遲遲沒有解決而愁眉不展。正當他們準備放棄想法時,孫興福了解到他們的困境,主動聯系街道社保中心,將情況講清楚,一遍遍電話、一次次跑腿都是孫興福親力親為,“我既然答應他們了,就一定要幫到底!”小額貸款申請流程繁瑣,證明材料繁多,每份審批表分別去哪個部門蓋章,每份證明分別去哪個單位開具,一副老花鏡、一盞老式臺燈陪伴著孫興福完成了對呂盛強夫婦的“承諾”。草莓大棚于2017年3月成功開張納客并有了可觀的收入,其他村民也紛紛走起了“申請小額貸款建設生態農業”的路子。
用真誠暖人心 身患重病卻不忘奉獻
已到古稀之年的孫書記本應過上“田園牧歌”般愜意的生活,但是他卻肩負著全村人的信任、承載著全村人的希望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奉獻了18年。但是命運沒有善待這位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老書記。
2016年的一次查體中,孫興福被診斷為肺癌,這份診斷報告正如晴天霹靂,而他第一時間不是想到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療,而是思考自己是不是不能再為鄉親們披荊斬棘了。“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要堅守崗位!”動完手術后的孫興福并沒有降低要求,依然用最高要求、最嚴標準約束自己,大事小事親力親為,難題瑣事親自督促,他用最質樸的初心、最果敢的行動、最堅決的態度去腳踏實地干好每件事情,對工作孜孜以求、對村民上心細心卻對家人少了陪伴,夙夜在公,廢寢忘食,他不從叫苦叫累,在他眼里,只要人生有信念,就不會覺得累。
“俺們書記一干就是18年,我們對他十分認可,是他讓我們石崮村實現了大發展、大變化!”村民樸實的話語中字字都能流露出對孫書記的感激之情。也正是這種把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好書記,用真情和實績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感謝和贊譽。他榮登2018年度“濟南好人榜”。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