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累也要把家照顧好
王作亮,男,1957年6月,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肖橋居村民。他和老伴孫守華,夫婦兩人自結婚以來,從沒吵過嘴,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度過了40余年的時光。夫妻倆有兩個孩子,再加上老母親,鄰居都夸贊他們一家人相處融洽,家庭和睦。

王作亮,男,1957年6月,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肖橋居村民。他和老伴孫守華,夫婦兩人自結婚以來,從沒吵過嘴,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度過了40余年的時光。夫妻倆有兩個孩子,再加上老母親,鄰居都夸贊他們一家人相處融洽,家庭和睦。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91年,干建筑隊的王作亮從二樓架子上掉了下來,脊椎粉碎性骨折。經過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總算可以下地行走,卻留下后遺癥,每早起床時都會腰疼,只能咬牙硬挺著起來,陰天下雨,更是疼的厲害,并且以后再也不能干力所氣活,還欠下4000多元錢的帳。妻子看著可以自由活動的王作亮很高興地說,人活著就好。夫妻倆勤勤懇懇,還上了帳,還給兩個孩子成了家,一家人生活的清苦,卻也其樂融融。
可是,2011年厄運卻再次降臨到這個家庭。53歲的孫守華在家中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雖經醫院全力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卻從此癱瘓在床,生活也無法自理,原來孫守華得了腦梗塞。躺在床上的妻子,已不能說話,眼巴巴的看著丈夫流眼淚,王作亮握著妻子的手說,沒事,我照顧你,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夫妻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冬日的寒冷放慢了人們起床的腳步。但是對需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和90多歲老母親的王作亮來說,晚起只是一個夢想。
每天凌晨5點,王作亮要硬挺著腰疼的痛苦咬牙起床。穿衣、洗漱、生火、做飯。收拾停當后他先叫醒老母親,給老人盛好飯,讓老人先吃著,再叫醒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伴兒孫守華,給她穿好衣服,然后幫她洗臉洗手,喂飯,老伴的語言功能和吞咽功能不斷衰退。為了讓老伴能吃下飯,王作亮自己制作易下咽的飯,再一勺一勺地喂老伴。等到妻子吃飽了,他接著洗衣服、洗尿布。忙完這些事情,王作亮趕緊自己吃口飯就該出門下地干活兒了。
“洗衣做飯、生病照料累的是身體,最操心的還是收入有限。”王作亮說。老伴兩次住院花了十來萬塊錢,大部分都是借的,到現在還沒有還清,況且老伴現在每個月光吃藥就得1000多塊錢。“這是中藥,醫生說是補氣、補血、補力的;這邊的是西藥,這是治高血壓的、這是治腦梗塞的。”王作亮指著桌子上的藥說,這些藥都是他跑了好多藥店,問了好多醫生,能買到最便宜、最有效的藥。家里人都需要照顧走不開,受傷的身體也不行,想出去干活掙點錢補貼家用的想法行不通,王作亮只能靠二畝薄地和一畝園來維持家用。
“干著活,還要看著時間。”王作亮說,他一個多小時就得回去看看母親和老伴。晚上也沒有睡過安穩覺,因為半夜還要幫老伴翻身三四次。即便這樣,他也從來沒有過怨言。現在他和老伴之間有了一個默契:一個眼神、一聲呻吟,他就就知道妻子需要什么、哪里不舒服。妻子看著他每天拖著傷痛的身體日夜操勞,心疼的掉眼淚,示意自己拖累了他,想一死了之,他總是握著妻子的手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苦點累點都能受,最受不了的,是你走了,留下我一個人。6年多的操勞,妻子的身體稍有了起色,可以走動了。他很欣慰。“就希望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再多一點。”
洗衣服的時侯,王作亮就會在母親旁邊,和老人聊聊天,老母親看著消瘦的兒子,也是時常垂淚對他說,苦了你了,王作亮都是笑著給老母親說,不苦,照顧自己家人怎么算苦呢,想照顧而你們不在了才叫苦。
同村的人見到他常感慨道:“老王真有耐心,幾年如一日細心照顧老伴,還要照顧老母親,太難得了。”他說,照顧一家人是應該的。他也哭過,但他從沒有放棄過,他覺得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把家照顧好。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