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綠化事業的追夢人
參加工作28年來,楊海河專注致力于重鹽堿地綠化工作,大力開展鹽堿地土壤改良、苗木培育、病蟲害防治、優勢樹種引馴等技術課題研究。在多年的綠化工作中,共栽植苗木20余萬株,使孤島樹木成活率由九十年代初期的50%上升到98%以上,綠化覆蓋率由10%上升到47%,人均綠地面積由2平米上升到17平米。

楊海河,男,1972年出生,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于山東省林業學校,分配至孤島采油廠綠化隊工作,現任孤島管理中心環衛綠化大隊綠化責任師。
參加工作28年來,楊海河專注致力于重鹽堿地綠化工作,大力開展鹽堿地土壤改良、苗木培育、病蟲害防治、優勢樹種引馴等技術課題研究。在多年的綠化工作中,共栽植苗木20余萬株,使孤島樹木成活率由九十年代初期的50%上升到98%以上,綠化覆蓋率由10%上升到47%,人均綠地面積由2平米上升到17平米。孤島管理中心所在孤島鎮先后被評為全國衛生鎮、全國風景優美鄉鎮,2017年又被評為山東省秀美宜居小鎮。以他作為帶頭人成立的海河創新工作室,立足孤島重鹽堿地綠化實際,大力開展綠化科研創新,先后探索出樹林四季栽植技術、大樹生命周期延長技術、梅花引訓技術研究等科技創新40多項。他主持完成的《濱海鹽堿地區麥冬草生長發育規律及繁育應用研究》、《濱海鹽堿地區美國黃金柳生長發育規律及綜合繁育應用研究》、《東營地區濕地水生植物引種栽培研究》項目分獲勝利油田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2010年春季,濱海鹽堿地區麥冬草生長發育規律及繁育應用研究項目全面展開,從實驗設計到地塊整理、苗木種植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做為項目負責人,他時刻牽掛著項目的運行情況,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到工地,最后一個離開。有一次,同時運到兩車一百多噸的麥冬苗,按照實驗要求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必須在三天內栽種完畢,而最費工、最繁瑣的環節是栽前的苗木分株。當時正是春季綠化最繁忙的季節,綠化用工嚴重不足。為此,他發動項目組人員,同廣大綠化工人一起在現場進行麥冬苗木分株操作。由于麥冬苗根系的土很多,在操作的過程中散落到衣服上、臉上、頭上到處都是土,為此他帶領大家一起“武裝”起來,穿上雨衣雨鞋、戴上帽子口罩,就像是搶險救災隊員一樣忙碌起來,這樣即做好了勞動保護,麥冬分株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在他的帶領下,隊伍的干勁提高了,第二天就完成了麥冬的苗木分株環節,第三天全部完成了兩車苗的栽植任務,確保了苗木成活率和項目的順利運行。經過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項目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技術成果在油田4個單位推廣應用綠地面積36萬余平米。其中孤島地區在小區綠化改造及新區綠化中大面積栽植麥冬草,并利用植物園管理便利的條件,積極播種繁殖麥冬草,從而使麥冬草成為孤島地區的主要地被植物。據對推廣應用區域各單位的統計,項目實施以來,節省養護管理人工費、水費、農藥購置費、機械使用費等直接費用三百余萬元。另外,在推廣應用區域麥冬草覆蓋地表,抑制了地表返堿,減少了水分蒸發,使各種苗木生長旺盛,有效降低了綠地植物更換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取得的生態效益方面,一是麥冬草綠期長,地表覆蓋好,能顯著改善環境條件。二是麥冬草生命周期長,可達10年以上,能持續發揮出其應有的綠化效果。三是麥冬草抗病蟲害,有效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平衡。在取得的社會效益方面,研究成果豐富了勝利油田地區的地被植物品種,改進了原有綠地植物配置模式,減少了地表裸露,有效改善了綠化效果,使得本地區的綠化檔次有了明顯提高,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他在多年的綠化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及時準確地解決鹽堿地園林綠化生產中遇到的各類技術問題。為更好地將綠化知識傳授給年輕的同志,提高他們的技術技能,培育更多的綠化技術人才,促進孤島地區綠化工作的發展,單位在組織開展導師帶徒的基礎上,成立了以他為帶頭人的海河創新工作室。工作室積極推動創新課題研究與應用,以開展傳幫帶,培育綠化接續人才為目標,針對孤島地區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適用綠化技術研究,以解決本地區、本單位的生產技術難題,從而有力推動了本地區綠化隊伍建設。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