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英,女,漢族,1929年2月出生,群眾,濟陽縣太平街道辦事處小邿城村村民。
89歲是令人羨慕的長壽之年,亦是膝下承歡安度晚年的歲數。然而,在太平街道小邿城村89歲老人王月英那里卻是另外一種情景。十幾年來,她憑單薄羸弱之軀,靠有限的低保和四畝多地,靠著撿垃圾,一面挑起家庭重擔,一面悉心照顧高位截癱的兒子及年幼殘疾的小孫女。這位可敬的母親,以平凡的點滴書寫了拳拳之情,彰顯了人間大愛。
丈夫去世,毅然挑起家庭重擔
60多年前,王月英嫁到小邿城村,先后生育了兩兒一女。雖然清貧,但一家人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天有不測風云,1972年,丈夫患上了慢性腎炎,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患病的丈夫、年幼的孩子、沉重的農活,所有的事情都壓在了王月英身上。她沒給任何人抱怨,咬牙撐了下來。干農活、做布鞋、賣饅頭,她用柔弱的肩膀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月英呀,我拖累了你啊,你別管我了。”丈夫不忍心看她如此辛勞,勸她放棄自己,開始新的生活。可她總是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不管你生不生病,你都是咱家的頂梁柱,俺還盼著你好起來呢。”
然而,丈夫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在1976年離開了人世。自己的精神支柱倒了,留下的是治病欠下的高額債務,今后的日子怎么辦?王月英感覺天都塌了,心陡然間墜進了無底的深淵。幾個晚上的徹夜難眠和痛楚之后,她還是選擇了堅守。“天塌下來我頂著!”此后,王月英擦干眼淚,忍住內心的悲痛,一個人把三個兒女拉扯大,又操持他們成家立業,自己的好日子似乎要來了。
連遭厄運,咬牙撐起一片天空
命運就像抓鬮,運氣無法自己掌握。顯然,王月英的鬮是糟糕透頂。本來兒女都已成家,應該安享晚年的她,卻連遭沉重打擊。2002年,二兒子外出騎自行車摔倒后,頸椎受傷嚴重,再也不能自理;2004年,二兒媳婦丟下一周歲的殘疾孫女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2006年,43歲的大兒子掉入河中不幸身亡。整個家庭所有負擔又都落在了王月英的肩上。
照顧人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二兒子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吃飯、上廁所都需要王月英幫忙。生爐子、燒開水,洗衣做飯,為兒子洗臉、擦身體……還有年幼的孫女需要照顧,光是照顧兒子和孫女就讓當時78歲的王月英忙得不可開交。
為了生活,王月英還種著4畝多地。每逢秋收、麥收時,別人家都是一家老少齊上陣,只有王月英是一個人忙活。一個年近80的老太太,要照顧兒子、孫女,還要干重體力活,其間的艱難可想而知。
每每累得撐不下去的時候,這位老人就獨自坐在地頭上哭,可回到家,面對兒子和孫女,她從沒說過一句苦,沒喊過一聲累。家里條件不好,最常吃的是饅頭咸菜加一份水煮白菜,而她只吃饅頭咸菜,菜要留給兒子和孫女。
撿垃圾養家,12年路程相當于圍地球轉一圈
多年前,太平街道就為王月英一家辦理了低保。但兒子平時的藥費、孫女的花銷,僅靠低保和家里的幾畝地無法維持。為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年邁的王月英從2004年起又開始靠撿廢品增加家庭收入。天氣好的時候,她每天天不亮便出門撿拾廢品。夏天,垃圾桶里臭氣熏天,蚊蠅亂飛,她伸手進去翻撿礦泉水瓶;冬天,北風蕭瑟,天寒地凍,她拄著一根木棍艱難地撿拾著路邊的塑料袋。又苦、又累的忙碌,每天卻只能賺幾塊錢,但想到兒子和孫女,王月英從沒有退縮,也無路可退。12年來,王月英蹬著三輪撿廢品走過的路程累計超過5萬公里,相當于圍地球轉了一圈多。
2007年的一天,王月英到縣城撿廢品,晚上回到村頭時,由于天黑路滑不小心連人帶車掉進溝里,旁邊一個人也沒有,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答。為了省錢,中午沒舍得吃東西她,想到需要她照顧的兒子和孫女,硬是自己把三輪車從溝里推了上來。
隨著年紀的增長,加上平日的過度操勞,王月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幾十年的苦難,在王月英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曾經有人問王月英老人累不累、難不難,老人總是說,只要她還能動,就會好好地照顧兒子和孫女。現在,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多活幾年,好好地撐著這個家……
42年不離不棄,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是咬緊牙關。土坯小院,三間破房,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鐵打的老人,是殘缺家庭不倒的柱,不斷的梁!榮登2018年度“濟南好人榜”。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