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血緣的“魚水深情”
劉青,女,1967年4月出生,榮成市俚島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她是一個50多歲的普通鄉鎮機關干部,6年時間里,默默幫助素不相識、身患絕癥的村民劉德和一家。2000多個日日夜夜,她與劉德和一家心手相連,做出了“連親生兒女也做不到的付出”,成為身陷絕境劉德和一家的主心骨,活下來的精神支柱。她,用真情續寫了新時代鄉鎮包村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

劉青,女,1967年4月出生,榮成市俚島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她是一個50多歲的普通鄉鎮機關干部,6年時間里,默默幫助素不相識、身患絕癥的村民劉德和一家。2000多個日日夜夜,她與劉德和一家心手相連,做出了“連親生兒女也做不到的付出”,成為身陷絕境劉德和一家的主心骨,活下來的精神支柱。她,用真情續寫了新時代鄉鎮包村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
這是一個隱藏了6年的親情故事,故事隨著榮成市俚島鎮黨委書記進村走訪時遇到的一個“上訪戶”而揭開……
2018年3月28日,俚島鎮黨委書記洪加躍到香山前村走訪,了解村委班子換屆情況。突然,村里一名婦女闖進了村委辦公室,情緒激動地問道:“你就是洪書記嗎?今天我要替老伴完成一個心愿,跟你反映點關于包村干部劉青的事……”還沒等大家細問,王玉芹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們一家人和劉青之間的故事,說到動情處,直抹眼淚。“我不是讓你提拔她,也不是讓你獎勵她,就是讓你宣傳宣傳她,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俚島鎮機關干部和我們老百姓是一家人!”
王玉芹口中的劉青,今年51歲,共產黨員榮成市,俚島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香山前村包村干部。
“老伴一場病,讓我們和包村干部劉青結下親情”
2012年10月12日是王玉芹一家無法忘記的日子。當日,丈夫劉德和摘完了自家果園最后一筐蘋果,終于騰出時間輾轉各大醫院治療“鼻竇炎”,但經過病理檢測,被確診為鼻咽癌。這一結果如晴天霹靂,頓時讓王玉芹感覺天塌了下來。本是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王玉芹,一夜間變得滿臉愁容、沉默無語。
這本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兒子兒媳在威海工作,劉德和與王玉芹夫婦經營著4畝蘋果園,再加上種點糧食,每年的收入也能有幾萬元,這樣的生活在農村已是小康水平了。
不幸的降臨,令這個家庭措手不及。王玉芹說:“老伴的一場病,給我們一家人帶來了很大打擊,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和包村干部劉青結下了親情。”
劉青1990年從萊陽農學院畢業后,一直在俚島鎮政府工作,包駐香山前村后,樂于助人的她很受村民喜歡,村里人有大事小情都愛找她商量。聽聞劉德和的不幸,劉青一邊安慰劉德和,一邊和王玉芹商量手術的事。她說,盡管自己不懂醫術,但只要有能幫得上的地方,她都會盡力。
確診一個月后,劉德和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但手術費再加上后期到威海市腫瘤醫院化療的費用,前前后后花去醫藥費26萬多元。
看著劉德和一家的驟變,劉青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她與片長立即向鎮黨委匯報,根據鎮黨委的安排,劉青與劉德和一家結成幫扶對子。考慮到劉德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劉青與村黨支部商量,并經黨員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將劉德和列入低保家庭。這之后,劉青每月都要到劉德和家走上一兩次,陪他們老兩口拉拉家常,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有時還捎帶上藥和食品。臨近年關,怕他們沒錢過年,劉青就給王玉芹送去了600元錢,并安慰她說:“大姐,你別拿我當外人,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
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10月8日,劉德和再次被檢查出舌癌。每隔一星期就要到威海市立醫院進行一次放療。這一次舌癌,又讓劉家支出醫療費用14萬多元。劉德和向老伴王玉芹感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
劉德和兩次大病共花掉42萬元,除去醫保報銷部分,自己仍然要掏20多萬元,還有接連不斷的后續治療費,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就這樣因病致貧。
兩次大病讓劉德和經歷了70多次放療,原本壯實的農家漢子,體重只剩下不到45公斤,再加上每年都要住四五次院,他們只好放棄辛勤經營多年的蘋果園。
中醫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一到春天農忙時節,劉德和看著地里的活就著急上火,然后嘴里就大面積潰瘍,有時還得住院治療。由于老人身體虛弱,加上輾轉公交車十分不便,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兩年時間里,劉青毅然做起了劉德和的專車司機,每天車接車送,風雨無阻。一次住院,劉青偷偷塞給王玉芹1000元,她說:“這錢,你們老兩口就買飯吃吧。”擔心老人住院吃不上飯,劉青又讓在市人民醫院中藥房工作的愛人李繼龍每天負責給老兩口買中午飯,住院半個月天天如此。王玉芹說:“不光拉著來而且管飯,病房的人都以為是我們家人。”
劉德和用胸腔發音說:“不知哪天我就沒了,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好人劉青,這是我活著的一大心愿啊。”
“住院52天,劉青每天車接車送,跟親閨女一樣”
癌癥意味著痛苦和折磨。因為放療的副作用,劉德和的食道只有毛衣針般粗細,每天只能吃流食,每天喝的藥,也只能吃一半流一半,說話發不出聲,滿口牙掉光,耳朵也聽不清,上廁所要扶著墻一步一步挪著走。
2017年9月4日,劉德和因感冒到馬道衛生院住院。考慮到劉德和行走不便,劉青早上6點30分就到劉德和家,拉老兩口上醫院,打完針后劉青又把他們接回家,這一接一送每天要跑二十多里路,一連就是15天。因病情變化,9月19日,劉德和又轉到了俚島鎮衛生院住院,劉青又給了王玉芹1000元,這一住又是半個月,劉青仍然是天天接送,不過這次是每天來回要跑50里路。劉德和住院期間的生活用品和一些流質營養品,也是劉青為他買的。
不久,劉德和需要做中醫浮針,劉青又拉著他們來俚島鎮衛生院,沒想到需要住院治療。因來時沒帶住院用品,劉青就開車去超市,買來奶粉、豆粉、玉米糊等營養品,又跑到自己母親家,拿來碗、勺、水杯、暖瓶等生活用品。光一上午,就跑了三趟醫院。劉青仍然像以前一樣,每天負責來回接送。有一段時間,劉青被單位安排外出學習,她就自己花錢預約了一輛出租車,每天按時接送劉德和。
前前后后52天,劉青就像家人一樣,風雨無阻,守護著一份沒有血緣的親情。提起這些,王玉芹直掉眼淚,她說:“52天不間斷,就是親閨女、親姊妹也做不到啊!”
“人活著得吃糧食,而劉青是我活著的精神支柱”
劉德和是省標建檔立卡貧苦戶,劉青是幫扶責任人。在劉德和家的炕頭上,放著一個筆記本,王玉芹在里面記著常用的電話號碼。其中,一個收小麥人的號碼與劉青的電話號并列在醒目的地方。王玉芹說:“小麥是我每天活著需要的糧食,而劉青是我活著的精神支柱。”
其實,為方便與幫扶戶聯系,俚島鎮黨委統一為機關干部印制了聯系卡。“雖然我有劉青的聯系卡,但我還是喜歡把她的電話跟家人電話記在一起,因為她就是我的家人,就是我的親閨女。”王玉芹說道。
2017年9月住院期間,花生到了收獲的時節,劉德和一直放心不下家里種的一畝花生,這關系到他和兒子兩家一年的油料。一天劉青從醫院接他們回家后,買來礦泉水,帶上王玉芹,兩人用了整整一個下午終于把花生收完了。隔了一周,劉青又幫助王玉芹把地里的玉米也收干凈運回家。
為幫助劉德和一家脫貧,劉青沒少費心思。她給王玉芹安排了村保潔員的工作,這樣王玉芹每年既能有幾千元收入,也能隨時回家照顧老伴。今年,她又給王玉芹聯系了紡繩廠的工作,年收入萬余元。
王玉芹告訴記者:“6年來,劉青為家里捐款捐物5000多元,做的好事數都數不過來。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家送來這么好的干部,如果沒有劉青,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過下去。”聽著妻子說,劉德和也不斷比劃著,他翹著大拇指,又雙手抱拳朝著劉青叩首,眼眶里滿是淚水……
其實,劉青的家庭擔負也不輕。兒子在讀研究生,父母都是農民,都已80多歲,父親患腦出血、母親腿有傷病,兩人都不能下床,一切生活都靠劉青的哥哥和姐妹照顧,她只能多出錢或抽時間盡孝;她的公婆也已80多歲,而且身體也不好,她每個星期天都要去成山鎮為婆婆洗刷收拾家務。不能經常陪伴四位老人,劉青常常自責,加上繁雜的農村工作,讓年過半百的她身感疲憊,可只要想到老百姓,她又渾身是勁。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劉青無私的愛,常常讓王玉芹感到困惑。她多次問劉青,包村干部都像你這樣嗎,你圖的什么?“我們付出一份愛心,他們就多一份希望”,劉青認真地說道:“我是一名黨員,又是黨代表,理應這樣做。付出與得到是同向的。我從劉德和老兩口身上學到了堅強。只要把他們的精神用到農村工作中,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所以我應該感謝他們。”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