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辦遺體捐獻手續
徐士元,男,1951年12月生人,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村村民;王翠菊,女,1953年4月生人,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村村民。徐士元、王翠菊夫婦都是殘疾人,其家庭是村里的貧困戶。

]徐士元,男,1951年12月生人,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村村民;王翠菊,女,1953年4月生人,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村村民。徐士元、王翠菊夫婦都是殘疾人,其家庭是村里的貧困戶。
徐士元老人今年67歲,先后十三次參加治理淮河、修建鐵路等國家建設工程。勞動中,不管什么臟活累活他都搶著干,工友有什么需要幫忙的,他都熱心幫忙。常年的辛苦勞作讓老人患上了風濕、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但老人依然扛起家庭的重擔,默默地支撐、辛苦的付出。王翠菊老人從二十歲嫁到徐家后,便承擔起了所有家務。盡管身體虛弱,且伴有眼疾、腿病,王翠菊依然用自己單薄的肩膀四十年如一日悉心侍奉公婆、照顧兩個女兒。
作為徐氏家族的長者,67歲的徐士元在村里輩分不算高,卻是最有名望的紅白喜事“總理”,也是村里年齡最大的群眾代表。家族有操辦紅白喜事的,都請徐士元到場坐鎮。三十多年時間,徐士元記不清自己主持過多少場紅白喜事。
2017年的一天,徐士元在電視上看到,一名南京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立下遺囑要捐獻遺體,為社會做些貢獻,這深深地觸動了徐士元。“如果我的角膜是好的,那捐獻出來就能讓盲人重見光明,如果我的肝和腎是好的,捐獻出來能夠拯救一個家庭,那我也是積德行善。”徐士元說,“我把我全身可用的部分都捐出來,如果不能救助別人,拿去做醫學研究也是好的。”徐士元想到自己每月都能領老齡補貼、雙女戶補貼,還有好心的醫生為自己免費看病,老人便想盡力回報社會,如果死后能將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科研,為他人的健康和醫學發展做貢獻,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于是,徐士元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經多方打聽,徐士元了解到兗州紅十字會可以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便前去咨詢。妻子王翠菊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想法,毅然決定追隨老伴的意愿一同辦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但是,夫婦二人的想法卻遭到了兩個女兒的反對,女兒認為父母完整地來到這個世界,也應該完整地離開世界。老人反復做女兒的思想工作,讓女兒理解遺體捐獻是回報社會、延續生命的一件善事,最終兩個女兒被父母的奉獻精神打動,表示尊重父母的意愿。
2017年9月8日,徐士元、王翠菊兩位老人到兗州區紅十字會簽署了《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自愿表示在百年后,無償將遺體(角膜)全部捐獻給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使用。9月11日,徐士元夫婦便在兗州公證處一起辦理了遺體捐獻公證。
兩位老人默默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聲張,直到2018年5月份的一天,兗州區大安鎮的機關干部李振飛為貧困戶徐士元家打掃衛生,發現了老人的遺體捐贈公證書,之后這件事情才被大家知曉。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必須奉獻于生命,才能獲得重生。”為了實現人生最后的價值,徐士元、王翠菊兩位老人用愛延續生命,譜寫了一曲大愛之歌。兩位老人的事跡先后被濟寧晚報、齊魯晚報報道,感動了許多人。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