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張敏, 女,1975年6月出生,嶧城區壇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護士,更是公婆的好媳婦,孩子的好媽媽。她有一個完美幸福的家庭,慈祥的公婆,聽話的兒女,疼愛她的丈夫。

張敏,女,1975年6月出生,嶧城區壇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護士,更是公婆的好媳婦,孩子的好媽媽。她有一個完美幸福的家庭,慈祥的公婆,聽話的兒女,疼愛她的丈夫。
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12月14日,70歲的公公突然昏迷住院,這一住就是72天,在這72天里,她們全家人經歷了悲痛、希望、失望、重拾信心而最后戰勝病魔。公公患有糖尿病15年之久,在感冒之后加重病情導致昏迷。住在重癥監護室期間,不能讓家人進去,每天準備流質飲食送進去讓護士喂,在給公公的飲食上,她努力去花心思,把家里的豆漿機、榨汁機統統搬去了,早上用大豆、核桃、花生、黑芝麻各種五谷雜糧,不同的組合打豆漿。中午:魚湯、雞湯、肉湯、雞蛋湯各種的營養湯。下午加餐:各種的果蔬菜汁,晚上一杯牛奶。公公在監護室里住了28天,出來時精神狀態與身體的各項機能都還不錯,她也很開心總算她的用心能讓公公的身體恢復的更好一些。公公終于轉到了普通病房,在普通病房里更需要家人24小時的看護,因為這時老人家還不能下床也不能行走,更不能自己吃飯喝水,大小便不能自理,這就更需要家人細心、耐心的照顧。一日三餐既要容易消化又要營養全面。她就找來食譜研究適合糖尿病病人的營養餐,每一餐都不重復,在基礎飲食上加入海參、大蝦、羊肉、等等補品,同時保證了每天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調理,公公的身體逐漸的好起來,在保證營養的同時,每天2小時要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咳出。由于臥床,只能在床上洗頭、擦洗身體、換衣服,這些正好用到了她護理上的基礎知識,讓老人在臥床期間衛生舒適。
每天照顧完公公回到家里,面對可愛的孩子,滿身疲憊也蕩然無存了。孩子正在上小學,需要輔導作業,需要健康的飲食,更需要健康的心靈引導,這些看似簡單的事,確需要花費不小的心思。每天早上六點她就起床,給孩子準備可口的飯菜,孩子在長個,需要保證充足的營養,牛奶、雞蛋、各種蔬菜各種肉類等等。7點20吃完飯送孩子上學。晚上放學給孩子輔導作業,與孩子一起討論今天她在學校的種種趣事或心得。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快樂的童年,給孩子講爺爺在醫院的恢復情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告訴孩子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讓孩子明白,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給孩子講中國古代的“臥冰求鯉”、“親嘗湯藥”等24孝的故事。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