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扎根社區領頭人
王秀一,1964年7月出生,現任博山區城東街道瓏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2004年8月,她上任以來,凝聚社區黨組織力量,創新社區治理,為社區居民解決困擾多年的水、電、環境衛生等眾多歷史遺留難題,滿足了居民文化、健身需求,使老舊小區徹底換了新顏,居民幸福指數大幅提高。

王秀一(左一)帶頭給黨員上黨課,為社區老黨員佩戴黨徽,增強了黨員的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
王秀一,1964年7月出生,現任博山區城東街道瓏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2004年8月,她上任以來,凝聚社區黨組織力量,創新社區治理,為社區居民解決困擾多年的水、電、環境衛生等眾多歷史遺留難題,滿足了居民文化、健身需求,使老舊小區徹底換了新顏,居民幸福指數大幅提高。社區被評為“省級文明社區”,2017年,她入選第六屆淄博市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提名獎。
首抓黨組織建設,發揮“先鋒堡壘”作用
2003年8月,淄博礦務局夏莊煤礦政策性關閉破產后,依托原企業職工生活區成立了瓏山社區。新社區成立后,由于住戶多,居住分散,原企業對職工家屬宿舍管理有眾多歷史遺留問題,致使社區各項工作難以開展,無人愿意擔任社區負責人。2004年8月,夏家莊鎮黨委成立了瓏山社區黨總支委員會,派鎮紀委副書記王秀一到瓏山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這一干就是14年。
當時原企業移交社區時移交黨員近500人,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博山區外,管理難度大。王秀一從抓好兩委班子建設和發揮好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著手,制定完善了社區兩委例會制度、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黨員學習、節假日值班、錯時值班及居規民約等13項規章制度。根據黨員的分布,因地制宜分片整合成立了7個黨支部,23個黨小組,配齊黨支部班子,由社區兩委成員掛包一個黨支部具體指導工作。班子成員定期開展向群眾公開承諾、召開述職述廉專題會議,接受群眾的監督和評議,切實解決“兩委”班子運行及社區干部履職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了社區“兩委”整體功能和為民服務水平。
瓏山社區率先推行黨建網格“1+N”工程,將社區分為7個網格黨支部,并將轄區駐地單位劃入服務范圍,不斷完善“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網絡組織體系,全力推進區域化黨建。同時發動網格內的居民互幫互助,開展1+2黨員志愿服務,積極為居民排擾解難,做到黨建觸角、服務體系延伸到小區樓棟,覆蓋到戶到人,讓居民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
心系群眾冷暖,治理老舊小區換新貌
王秀一上任不久,便花費大量時間跑遍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社區的雙山、良東、良西、二井新村、大眾二村、衛星二宿舍等幾片宿舍區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與居民群眾促膝談心,摸清群眾對社區各項服務管理工作的建議與要求,她手里總是拿著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居民們反映的問題,回去后逐一梳理,開會分析、分類研究解決的措施和方法。利用節假日登門入戶拜訪轄區內的老黨員、老干部,看望慰問老、弱、病、殘、困等弱勢群體,傾聽民意、了解民情,用真情去溝通,用心去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很快和全社區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取得了居民群眾的信任支持。
北山宿舍區的居民說:“要不是秀一書記,我們連水都沒得喝。”原來企業用的是自備井的水,后來自備井的水污染了,為了讓職工家屬喝上自來水,原企業投上幾十萬重新鋪設架空管路,每到冬天管路一凍一擠就四處漏水,北山片居民喝不上自來水,只能到附近村買水喝。還有電線線路老化問題,虧損特別嚴重。了解情況后, 2005年12月,王秀一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冒嚴寒奮戰13天先后將良西片、二井新村、衛星二宿舍、良東片架空生活用水管道全部改為落地管道,為居民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居民吃水難的問題。為了保證用電安全,社區還更換了雙山、良東、良西、二井新村、大眾二村五片生活區的用電電纜,大幅度降低了虧損,解決了居民用電矛盾。
社區原環境衛生非常差,主街道、樓胡同、單元院內到處是亂搭亂建的小屋、小棚子、炭池子,樓梯道亂堆亂放,嚴重影響社區面貌和消防安全。社區道路坑洼不平存積水,宿舍區內下水道近三十年沒清理過一次,造成堵塞,污水反流,居民叫苦不迭。有的公用旱廁多年失修進不去人,臭氣熏天,居民怨聲載道。還有四片生活區320余戶是五十年代建的空心墻、土坯房,每到汛期嚴重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王秀一帶領社區兩委多方調查,聽取意見,召開黨員、居民代表會議討論,想辦法定措施,全力以赴做工作。2005年以來,先后對雙山、二井新村、良西進行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對各種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種亂栽進行了清理,拆除違建5千平方米、清理各種亂栽5400平方米,清運垃圾2310噸,路面硬化3萬平方米,更換排污管道1700米,綠化2700平方米,建設3個文化廣場,青磚鋪設路面,粉刷樓體及樓道墻面,安裝單元門、路燈、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公用旱廁也改為了水沖廁。經過多方協凋,為雙山、二井新村、良西開通了暖氣、天然氣。2008年社區還積極爭取政策,立項建設博山區首批經濟適用住房,積極動員危房居民遷出安置。對不具備老舊小區改造的宿舍,完善環衛設施,實行了簡易物業管理,安排專人專片負責保潔。現在的瓏山社區煥然一新,完全看不出過去的老舊樣子。
開拓工作思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王秀一多方奔波申請資金,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了文化家園、婦女兒童家園、關愛家園三個群眾活動服務園地,重新裝修完善了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道德講堂等功能室,安裝電子信息屏,向社區居民定期發布求職、法律、維修維護等各類服務信息。社區離退休人員多,還建立了日間照料服務站,設立棋牌室、書畫室、健身室等,豐富了老人們的退休生活。為幫助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醫、老有所依,社區積極探索養老服務的新辦法。2006年4月,社區在良西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解決了居民就近就醫問題。2007年4月,在二井新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社區老年公寓,可容納100人居住,解決了老人身邊無人照顧和子女照顧老人的后顧之憂。2015年,社區又建立了博山康德老年人養護院,占地3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客房床位120個,專業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需求檔次高的老年人,特推出品質型、普惠型房間,為老人晚年生活營造溫馨的環境。
在社區居民看來,是王秀一的努力讓社區舊貌換新顏,每一個與王秀一接觸過的人,無一不被她敬業、認真、創新的工作精神所打動。她一心沉在工作中,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心里想的都是怎樣為群眾服務,裝的都是怎樣才能把社區工作做好,讓群眾滿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敬業奉獻的美德。她總說:“為民解難,才對得起胸前的這枚黨徽。”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