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生命的風帆
醫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醫院的急診科是搶命的地方。朱雪彥同志在這個平凡又“要命”的崗位已經埋頭苦干了14年,14年來她已不記得搶救過多少危重患者,只是每一天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戰。

朱雪彥,女,1982年3月生,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副護士長。
平凡的一天
醫院是治病救命的地方,醫院的急診科是搶命的地方。朱雪彥同志在這個平凡又“要命”的崗位已經埋頭苦干了14年,14年來她已不記得搶救過多少危重患者,只是每一天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戰。
很平常的一天早晨,8:00,急診搶救室護士正忙著整理用物,救護車的聲音由遠及近的傳來,分診護士通知立即準備搶救,外院120送來一中年男性患者,嘆息樣呼吸,面色紫紺,意識喪失,立即給予心電監護顯示:室顫!“快,準備除顫”!急診科李主任一邊忙著給患者胸外心臟按壓,一邊指揮搶救。值班醫生迅速取除顫器、涂凝膠、充電,除顫。“繼續按壓!”“鹽酸腎上腺素1mg靜推”,吸氧,吸痰,開放氣道……10分鐘后心電監護顯示:竇性心律。醫護人員抹了一把汗,仍不敢放松,密切觀察監護儀上生命的跳動”。8:34分,一心前區不適的中年男性患者,步行來到分診臺,突然意識不清,面色紫紺,分診護士急送入搶救室,心電監護顯示:室顫!又是一陣急促而有序的急救措施一一到位,一直到竇性心律。在急診科搶救室里,醫生護士們守護著患者,大家分工配合:吸氧、監護、建立靜脈通道、抽血化驗.....每一次心室顫動,都將生命瞬間推向死亡的邊緣;白衣天使們搶時間,爭分秒,跟死神搶奪生命,一次又一次令患者慢慢心跳恢復了,自主呼吸恢復了,面色逐漸紅潤起來了。
患者終于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朱雪彥和同事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雖然,急診科的工作常常處于高壓力、高強度的狀態下,我們的多位醫生、護士因工作緊張繁忙,得了高血壓,但每當看到患者能從死亡邊緣上重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看到患者家屬傷心的眼神中升起的一絲絲希望,我們無怨無悔!”每當極度的疲勞來襲時,她總是這樣鼓舞自己,鼓舞同事們。
從首都學來了技術,更贏得了一面錦旗
2016年6月-9月期間,朱雪彥被醫院派到北京朝陽醫院進修。2016年8月13日15時左右,正常上班的她與同事途經門診樓門口時,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名倒地的患者,她出于急診人職業的敏感性,立即沖上前,經查看,初步判斷此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跪地給予心臟按壓,同時讓另一同事到急診科呼叫醫務人員。經過她不間斷持續的心臟按壓,患者出現嘆氣樣呼吸,面色好轉。經后續治療,該患者獲得康復。正是朱雪彥關鍵時刻的搶救,挽回了患者的生命。患者家屬十分感動,專程趕到醫院向這位來自山東濟寧的好人表示感謝,并贈送錦旗。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附院醫護人員以及家屬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人在附院,全家做貢獻”。這是一句順口溜,也是真實的寫照。朱雪彥工作這些年來,都是丈夫看孩子,接送女兒上學放學。即使孩子在幼兒園發燒了,老師打來電話,她也只是對老師說“麻煩您給她多喝水,我這兒有急事”。其實,朱雪彥內心感覺虧欠孩子很多。為什么不能送急救知識進學校、進課堂呢?這能救自己的命,也能救別人的命。2017年4月10日,朱雪彥組織休班的同事組成公益團隊走進了女兒所在的學校和班級,為孩子們送去了急救小知識專題講座。團隊的醫護人員分別就“常用急救電話”、“溺水的處理與預防”、“如何進行心肺復蘇”、“動物咬傷的應急處理”、“觸電的預防與處理”、“鼻出血的處理”、“包扎固定小知識”、“六步洗手法”等知識進行了現場教學,手把手的教孩子們親手操作。活動開展的很成功,很受學校領導、教師和孩子們的歡迎。下一步,她還要打算組織同事們去更多學校,做更多的講座。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