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的帶頭人
從1990年到2017年,張兆軍擔任張翟村村支書近30年時間,他帶領群眾修整提水站,建設恒溫庫、農貿市場,修建樓板廠,籌建魯西南張翟村民俗博物館,為所有農戶接通天然氣,張翟村還成為金鄉縣第一個實現集體供暖的村莊以及金鄉縣第一個農村別墅群。村里每年為全體村民繳納醫療保險,60歲以上老人春節發200元紅包……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邁入小康,建設美麗鄉村,傳承文化、留住鄉愁,讓張翟村歷經了一次鳳凰涅槃式的重生。

張兆軍,男,196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濟寧市金鄉縣魚山街道金興社區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原濟寧市金鄉縣魚山街道張翟村黨支部書記。
從1990年到2017年,張兆軍擔任張翟村村支書近30年時間,他帶領群眾修整提水站,建設恒溫庫、農貿市場,修建樓板廠,籌建魯西南張翟村民俗博物館,為所有農戶接通天然氣,張翟村還成為金鄉縣第一個實現集體供暖的村莊以及金鄉縣第一個農村別墅群。村里每年為全體村民繳納醫療保險,60歲以上老人春節發200元紅包……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邁入小康,建設美麗鄉村,傳承文化、留住鄉愁,讓張翟村歷經了一次鳳凰涅槃式的重生。
壯大集體經濟 拔窮根奔小康
1990年,年僅28歲的張兆軍以高票當選為張翟村村支部書記。當時的張翟村不僅環境臟亂差,而且村集體收入微薄。張兆軍通過入戶走訪、廣泛征求意見建議,逐漸理清了工作思路。“當年我的目標就是壯大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讓老百姓富起來,給老百姓搞好服務。”
為拔掉窮根,徹底改變村民致富無門的狀況,張兆軍因地制宜,帶領村民建冷庫、開賓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探索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過近二十年的拼搏奮斗,到了2009年,張翟村就已發展成為擁有萬噸大蒜存儲能力,固定資產達到1400余萬元,年均盈利240萬元的經濟強村。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村辦企業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有效解決了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科學規劃 村莊實現美麗“蝶變”
2012年,張翟村開始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在全縣率先實現了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村集體撥出巨款進行了舊村改造,80%的村民住進了統一設計的三層別墅洋房,張翟村建成了金鄉縣第一個農村別墅群。張兆軍帶領黨員干部和群眾將村內大小街巷全部鋪設了水泥路面,修建了排水溝,安裝了路燈,修建了花池,建成了環村水系,整個村莊煥然一新,古韻悠然。2017年,張翟村又拿出100多萬元,為全村所有農戶接通了天然氣,并實現了集體供暖,成為金鄉縣第一個實現集體供暖的村莊。
村集體每年為全體村民繳納醫療保險、治安保險;逢年過節為村民發放花生油、大米、面粉、蘋果等過節福利,60周歲以上老人春節還能領到200元的紅包。張兆軍定期組織兩委成員看望慰問老黨員、困難戶、軍烈屬家庭,為他們送去物質幫助和精神關懷,真正做到了全體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張兆軍還十分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6年,他籌集100多萬元資金,收集民俗展品1000余件,高標準建成了魯西南張翟村民俗博物館。現在,這個博物館已經成為周邊各中小學的教育基地,每年來參觀的學生多達2000人次。
在張兆軍的帶領下,張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榮獲省級生態文明村、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