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默默修路六余載
六年來,他一直做著一件事兒,無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都能看到他在鄉間土路穿梭的身影,一輛三輪車,一把鐵鍬,年過八旬的謝春鶴自帶家伙事兒,自發為小莊村修補著坑洼的土路,并且一干已是六年之久。
八旬老人默默修路六余載
辛勞守護一方家園
謝春鶴,1937年出生,郯城縣紅花鎮小莊村一個地道的老農民。六年來,他一直做著一件事兒,無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都能看到他在鄉間土路穿梭的身影,一輛三輪車,一把鐵鍬,年過八旬的謝春鶴自帶家伙事兒,自發為小莊村修補著坑洼的土路,并且一干已是六年之久。
原來,在小莊村有一條貫穿農田的生產主路,這條通往田間的鄉村土路長達1200余米,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管護,路面破損嚴重,坑洼不平。遇到陰雨天氣,小路泥濘遍布,積水成汪,過往行人步履艱難。
“全村幾百口人下田勞動、趕集上街都要走這條路,沒人管護怎么能行?”年輕時代就善做好事的謝春鶴,看在眼里,急在心頭。顧不上年老體衰,也不怕別人說閑話,主動承擔起管護這條鄉村土路的“筑路工”。
哪里有不用的石頭、磚塊和泥土,謝春鶴就趕緊推著三輪車去拉,看到路上坑洼的地方,就先用石頭、磚塊一點點墊起,再用鐵鍬覆上泥土拍平夯實。一天又一天,一段段坑洼顛簸的路就這樣逐漸平整順暢了起來。六年來,謝春鶴老人光鐵鍬就用壞了三把,新買的腳蹬三輪車也是修了一回又一回。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自己能為鄉親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心滿意足了。”問到老人為什么要修路,老人總會這樣回答。不求回報,不求贊美,圖的就是使得鄉親們能有好路走,成了最樸實的答案。
“剛開始所用的石塊、泥土等修路材料大多是從路邊撿來的,后來就去建筑工地拉一些廢棄不用的建筑用料。”說到修路,謝春鶴發現了新秘訣。
開始時,村里有人不理解,覺得老人是多管閑事,眼看道路平順了,鄉里鄉親也有了改觀:泥濘路少了,平坦的路多了,走著更順心了。一輛三輪車、一把鐵鍬,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老人都在路上忙碌著。多年來,村里村外,但凡有坑坑洼洼的路面,謝春鶴老人推著一輛三輪車拿著鐵鍬在那忙活著。修路補路成了老人的一個習慣,也成了村民夸贊的典范,鄉里鄉親也親切的稱呼他是“現代版的愚公”。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得一提,而且我還很硬朗,我還能繼續干下去,只要哪里需要補路,我還會繼續堅持下去。”老人總是這樣說。多年來,這位樸實的老人,用自己的愛心與善良默默守護著鄉親的一方家園,也用自己實際行動無聲傳遞著奉獻與擔當。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