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心擔起另外一份責任
宋愛娟,女,1967年12月出生,乳山市下初鎮下初村村民。她與丈夫重組家庭的十年時間里,她不僅悉心照顧著自己的父母、公公和婆婆,用心照顧著繼子,還盡心盡力照顧著丈夫前妻的父母。她的孝心感動鄉里,贏得了鄰里的稱贊。

宋愛娟,女,1967年12月出生,乳山市下初鎮下初村村民。她與丈夫重組家庭的十年時間里,她不僅悉心照顧著自己的父母、公公和婆婆,用心照顧著繼子,還盡心盡力照顧著丈夫前妻的父母。她的孝心感動鄉里,贏得了鄰里的稱贊。
宋愛娟是乳山市下初鎮下初村的一個普通的婦女。十年前,宋協龍的妻子因癌癥去世,后經人介紹,與善良的宋愛娟相識并結為夫妻。
宋協龍與前妻育有一個兒子。宋愛娟與宋協龍兩人重組家庭時,宋協龍的兒子還在上學。盡管當時家庭并不富裕,但宋愛娟把自己全部的愛都投入到這個家庭,將繼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總是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省吃儉用給兒子買學習用品和新衣服,這份關愛甚至遠遠超過了親生父母。有時寒冬臘月,她都會經常做些孩子喜歡吃的飯菜,一個人冒著嚴寒騎自行車到十幾里外的下初鎮初級中學送給孩子吃。為了能讓孩子冬天穿的暖和,她還一針一線的親自給孩子做棉襖棉褲。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宋愛娟和繼子之間卻勝似親人。
十年來,宋愛娟與宋協龍兩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宋愛娟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自幼在父母親的教育熏陶下,從小就是一個善解人意、尊老愛幼的人。從改嫁過來起,宋愛娟就和宋協龍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從未吵過架,有什么事都一起商量,無論是家里活還是地里活,宋愛娟和公婆之間配合得很好。婚后盡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和宋協龍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十年前,宋協龍前妻去世時,其岳父岳母——高玉龍夫婦年歲已高,無人侍奉。“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系,可是自從進了這個家門,我就打心眼里把二老當成我自己的親生父母。我愿意照顧你們,你們就是我的爸媽。”宋愛娟用真情的話溫暖了高玉龍老人的心,她也一下子成為包括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前妻父母在內6個老人共同的女兒。
“我稱呼他們爸媽,平時他們有什么事情,我這心里也是特別著急,那感覺跟自己親生父母有事一樣擔心。”宋愛娟說。高玉龍的老伴生病住院,做了兩次手術,身體虛弱。宋愛娟對這位“外來”的媽悉心照顧,老人想吃什么,她就去超市買回家做好,親自喂給老人吃。老人住院期間,她整日照顧,給老人喂水喂飯,按摩捶背,梳頭理發,精心伺候,從不厭煩……一直到兩個月后老人出院。出院那天,宋愛娟小心攙扶著老人進家,走到有臺階的地方就耐心地囑咐著,鄰居張大爺看到十分羨慕地說:“老高啊,你倆可真有福氣呀,得了這么個心細的好閨女。”“是啊,真是比親閨女還上心啊。”高玉龍高興地說。看見宋愛娟對外甥的關心和愛護以及她對自己還有老伴的悉心照顧,高玉龍夫婦也把宋愛娟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對待。
老人出院,宋愛娟更是一日三次往老人家里跑,給老人送飯,幫老人收拾屋子洗洗衣服。“每次來看大娘,都能碰著愛娟,她也閑不著,屋子里的角角落落擦得特別干凈,老人的衣服也都疊放得整整齊齊,大娘上廁所,她也攙扶著去,生怕大娘不小心摔倒,這不是親媽,伺候起來就跟親媽一樣,真是我們的榜樣。”鄰居譚翠蓉說。老人大小便不方便,她便買了一個便桶放在院子角落,每天晚上拿進屋、早上再來清理,每天都清洗一次,給老人洗澡她就備好衣物、洗澡水,生活起居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
就這樣伺候了兩年后,高玉龍的老伴離世,只剩下高玉龍這位80歲老人。宋愛娟擔心老人因為老伴離世情緒不好,每天干完農活后無論多忙多累,都過來陪他聊天,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跟老人談電視里面的故事,領老人去村里趕集,給老人溫暖的陪伴,讓老人有了生活的信心。“我會好好照顧俺爸,他們待我那么好,我照顧他們也是應該的,沒覺得有什么難的。”宋愛娟說。
在宋愛娟的細心照顧下,高玉龍現在生活得很開心,每天精神很好,身上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老人逢人便夸:“愛娟就是俺的親閨女!”宋愛娟說:“我就是個普通的農民,沒什么文化,靠的是辛勤勞動過日子。我的心愿就是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兩位老人就是我的親爹娘,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
宋愛娟用最樸實,最真摯的情感詮釋了“孝”的深刻內涵,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淳樸真誠的坦蕩情懷,詮釋著一個農村媳婦的博愛、仁慈、善良的美麗形象。她的孝心感動著鄉里,她的孝行激勵著鄉親……
責任編輯:高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