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津銳,男,漢族,1985年5月生,大學文化,中共黨員,一級警司警銜,現任煙臺市公安局芝罘分局興隆街派出所民警。
多年來,他扎根社區,埋頭苦干,愛民親民,無私奉獻,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被群眾稱為老百姓的“小棉襖”(煙臺方言,意為“最貼心的人”)。
一、進百姓門,說百姓話,甘當群眾的貼心人。李津銳所在的興隆社區現有居民2171戶,常住人口6366人,暫住人口1000余人,屬于開放式老住宅區,不僅大街小巷人員流動量大,而且拆遷改造工地多,治安情況十分復雜,主要表現在 “三多”:一是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多,60歲以上老年人占轄區總人口數的30%。二是特殊群體多,違法犯罪重點人員多達70余人,初步掌握有嚴重精神疾病的10 人以上。三是民間糾紛多,因房屋拆遷安置、鄰里家庭糾紛等引發的突發性案事件時有發生。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任務重、難度大。
他針對轄區里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入戶走訪“定、分、劃、巡、聽、解”六字工作法,“定”就是定計劃;“分”就是分類別;“劃”就是劃重點;“巡”就是重點巡;“聽”就是聽民聲;“解”就是解難事,做好事。通過全方位的入戶走訪,李津銳很快摸清了轄區的基本情況,做起社區工作來也得心應手了。
二、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甘當弱勢群體的“心理疏導員”。通過社區警務的扎實開展,不到半年,興隆社區的居民群眾基本上都認識李津銳,居民們不管是急事難事,還是大事小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來找李津銳,每次對轄區居民遇到的困難,李津銳都不厭其煩,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們,李津銳也被轄區居民親切的成為“小棉襖”, 在歷年的群眾滿意度測評中,興隆社區群眾對李津銳的綜合滿意率均達到了100%。“有事您說話”,這是李津銳在社區工作中經常對轄區居民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對轄區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遇到的困難,無論能否解決,只要能夠真心真意的給居民去做,真心去關心愛護轄區居民,把他們作為親朋好友去對待,民警就是居民的貼心人。
三、沖在化解矛盾糾紛的最前沿,于無聲處化危機。“幫助一個人,溫暖一個家,和諧一個社區。”這是李津銳在社區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社區工作中,李津銳發現轄區的居民之間經常會為了一些瑣碎的小事而發生一些摩擦,比如樓上房子漏水把樓下淹了、打撲克擾民了、居民在樓道里亂堆雜物擋著路了等問題,這些小事如果沒有在合適的時間解決,鄰居之間的矛盾便越積越深,甚至大打出手。為了能夠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李津銳協調辦事處、居委會組建了社區和諧共建理事會,將居委會二樓的一間屋改造成辦公室,以李津銳為理事會總負責人,居委會干部、部分樓片長以及治安積極分子為成員,構建了一個說事、議事、解決矛盾的平臺,讓轄區的居民之間在有了矛盾糾紛以后,能很快找到一個說理、解決問題的地方,平臺自2013年建立至今,幫助轄區居民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00余起。
四、創新工作方法,“微警務”融合社區 “大家庭”。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這是李津銳在社區工作中所遵循的基本準則。工作中,李津銳還意識到,傳統的社區警務工作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公安工作的需要,他充分發揮年輕人敢想敢為的闖勁和開拓創新的勇氣,開闊思路,創新思維,把現代元素融入社區管理工作中,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李津銳利用工作之余,創辦了“小警察李sir”新浪微博、“興隆街派出所”微信公眾號、社區居民qq群,并將自己的qq號及關注方式印在警民聯系卡上并發給轄區居民,在網上定期發布動態信息,宣傳公安工作,與居民開展互動交流。有時,少數居民有些問題不方便當面說,便在網上給李津銳留言,大大拓寬了警民聯系渠道。
五、熱心社區公益事業,匯聚民心民力共創“和諧社區”。李津銳每年都會積極參加并組織一些群眾活動,如警民懇談會、鄰居節、社區運動會、社區消夏晚會、社區防范宣傳活動等等,他主動擔任主持人,在活動中穿插講解一些防范知識,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識。每年春季,李津銳都會在大廟小廣場上開展安全防范宣傳主題活動,結合最近一段時間的社區發案特點,為轄區居民講解安全防范知識,還經常自費購買些小禮品,在活動中向居民們發放,每次活動過后,轄區居民們紛紛議論說“李警官真是多才多藝啊,這種警民互動形式真好,感覺就像一家人一樣”。
作為一名參警只有8年的年輕民警,李津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自己埋頭苦干的敬業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熱愛的公安事業中去,用智慧與汗水澆灌青春之花,用真摯與奉獻譜寫一曲感人至深的警民贊歌。
責任編輯:王樂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