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無止境 孝道無親疏
賈善營,男,1969年4月生,高青縣中心路小學教師,是參加過抗美援朝傷殘回鄉的父親所抱養。為回報養父母對他養育之恩,他自小便勤奮懂事,幫助養父母分擔生活重擔,養父母患病時甚至賣血湊醫療費用。

賈善營,男,1969年4月生,高青縣中心路小學教師,是參加過抗美援朝傷殘回鄉的父親所抱養。為回報養父母對他養育之恩,他自小便勤奮懂事,幫助養父母分擔生活重擔,養父母患病時甚至賣血湊醫療費用。他自學靜脈注射、針灸等護理康復技術,用自己的孝心為臥床15年的植物人母親和兩次患腦血栓的父親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盡到了一個親兒都難盡到的孝道。他曾獲“山東省最美孝德家庭”榮譽稱號,2017年,獲第六屆淄博市道德模范提名獎。
家境貧困 自強不息
賈善營的父親賈風貴1951年2月參軍,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幾經生死留下了傷殘,回國后在村擔任村干部多年。由于家境貧困,生活困難,導致多種疾病纏身,一直無子女。為了老有所養,賈風貴抱養了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就是賈善營。
賈善營8歲才上學,家庭仍然十分困難,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戶,經常靠挖野菜充饑。他堅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家庭的貧困,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養父母也為供他上學,省吃儉用甚至將唯一分到的二斤大豆食油都賣掉為他交了學費。父母的艱辛不易使他在小學時就非常懂事,放學回家就幫父母做家務。進入初中后,他勤奮刻苦,以優異成績考入縣一中,是當時賈王聯中唯一考取一中的應屆畢業生。在他讀高一時,父親患上了嚴重的眼疾,為治病家庭負債累累。他沒有自怨自艾,幼年的苦難經歷鍛煉了他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永不放棄的品性,他總是背著干糧、帶著咸菜徒步上下學,周末便回家幫父母分擔一些體力活,人力拉車、耕地、挑水、擔糞、除草……無所不做,課間就在學校勤工儉學,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最終他以驕人的成績考入惠民地區教育學院,成為村里的第一名應屆大學生。
反哺父母 孝創奇跡
畢業參加工作后,賈善營將那一點微薄工資的一部分用來歸還父親治病以及自己讀書欠下的外債,另一部分資助了學校幾個品學兼優、家境貧困的學生。就在他經濟狀況將要好轉的時候,1992年6月,母親因為高血壓病昏厥住進了縣醫院,他四處借錢、貸款,加上自己偷偷賣血收入的200元錢才湊夠了二千多元的手術費,但母親仍然出現失語、半身不遂、不能自理,長期需要照料。屋漏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遇頂頭風。1997年5月,他的父親因操勞過渡患了胃癌,他堅持貸款五千余元,從外地請專家為父親做了手術,但醫生卻告誡說病人可能僅能存活3至5年。
養父養母的病情使他從此債臺高筑,為了節省治療費用,他便在工作之余,自學了靜脈注射、針灸等護理康復技術,一有時間就為母親診治,為老人洗衣做飯、曬被端屎端尿,使植物人狀臥床15年的母親竟活到了78歲,比醫生的預言整整多活了11年。他竭盡所能為父親購買營養品,悉心照顧老人的起居。而今,父親手術已經過去16年,仍然健康幸福地活著。盡管,父親在2000年和2003年患了兩次腦血栓,又有高危哮喘病的困擾,隨時都有致命的危險,但都在他的照料和堅持下,幫助父親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死神。
感恩一生 傳承孝道
為了讓父親過得舒適一些,他每年入冬前都將老人接到縣城祖孫三代同居一室享天倫之樂,春季依老人的意愿送回老家享受田園風光,但他隔三差五會回家看望。每星期六、日帶領妻子和兒子雷打不動地和老人同住、同吃,讓老人得到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使曾經被醫生判定活不過3、5年的父親依然健康地活到了88歲。
他并不是父母的親生兒子,但他卻盡到了一個親生兒子都難以盡到的孝道。而且,為了報答眾鄉親的關心和幫助,他又說服十八歲的兒子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專門去萊陽學習針灸按摩護理技術,學成后回到缺醫少藥的家鄉,義務為鄉親們治病,讓鄉親們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實現他那“感恩無止境,孝道無親疏”的愿望。
責任編輯:高崇敏








